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T市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1 实践背景 | 第8页 |
| 1.1.2 理论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1.2.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流程图 | 第10-1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流程图 | 第12页 |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2-13页 |
| 1.5.1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1.5.2 难点 | 第13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2.1 城市边缘社区的文献研究 | 第14-18页 |
| 2.1.1 社区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2.1.2 国外的城市边缘社区理论 | 第15-17页 |
| 2.1.3 国内的城市边缘社区理论 | 第17-18页 |
| 2.2 居民安全感的文献研究 | 第18-23页 |
| 2.2.1 安全感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 2.2.2 国外安全感的因素理论 | 第20-22页 |
| 2.2.3 国内安全感的因素理论 | 第22-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4-30页 |
| 3.1 关键概念的界定及操作化 | 第24-25页 |
| 3.2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 3.3 提出模型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 3.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27-29页 |
| 3.4.1 问卷的来源 | 第27页 |
| 3.4.2 问卷预测试 | 第27-28页 |
| 3.4.3 问卷的正式发放 | 第28-2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4 实证分析 | 第30-44页 |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 4.1.1 样本人口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 4.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 | 第32-33页 |
| 4.2.1 量表信度检验 | 第32-33页 |
| 4.2.2 量表效度检验 | 第33页 |
| 4.3 各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33-35页 |
| 4.4 方差分析 | 第35-37页 |
| 4.4.1 性别对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 4.4.2 年龄对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 第36页 |
| 4.4.3 婚姻状况对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 第36页 |
| 4.4.4 教育程度对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 4.4.5 工作行业对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 第37页 |
| 4.4.6 居住年限对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 第37页 |
| 4.5 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 4.5.1 经济安全感与居民安全感的相关性 | 第38页 |
| 4.5.2 人际安全感与居民安全感的相关性 | 第38页 |
| 4.5.3 环境安全感与居民安全感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 4.5.4 身体安全感与居民安全感的相关性 | 第39页 |
| 4.6 回归分析 | 第39-41页 |
| 4.6.1 经济安全感与安全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 4.6.2 人际安全感与安全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40页 |
| 4.6.3 环境安全感与安全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 4.6.4 身体安全感与安全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41页 |
| 4.7 假设验证分析 | 第41-43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4-48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 5.2 研究启示 | 第45-47页 |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