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储气库评价中的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设计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9页
    1.1 地震勘探在储气库评价中的应用第7页
        1.1.1 国外地震勘探在储气库评价中的应用第7页
        1.1.2 国内地震勘探在储气库评价中的应用第7页
    1.2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第7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第7-9页
第二章 地震地质特征第9-20页
    2.1 地质简况第9-10页
    2.2 地震地质条件第10-11页
        2.2.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第10-11页
        2.2.2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第11页
    2.3 以往方法分析第11-20页
        2.3.1 以往资料品质分析第12-20页
第三章 观测系统论证第20-38页
    3.1 邻区三维地震采集分析第20-23页
    3.2 地震采集方法的认识第23页
    3.3 观测系统论证第23-36页
        3.3.1 地球物理参数第23-24页
        3.3.2 观测方向第24-25页
        3.3.3 面元大小第25-27页
        3.3.4 覆盖次数第27-28页
        3.3.5 最大炮检距(纵向)第28-30页
        3.3.6 最大非纵距第30-31页
        3.3.7 接收线距第31页
        3.3.8 观测系统的选择第31-32页
        3.3.9 束间滚动距的选择第32页
        3.3.10 观测系统确定第32-34页
        3.3.11 观测系统属性分析第34-36页
    3.4 针对性的变观第36-38页
        3.4.1 变观流程第37页
        3.4.2 变观设计第37-38页
第四章 激发参数论证第38-42页
    4.1 炸药类型第38页
    4.2 激发井深、药量和井数第38-41页
    4.3 激发参数确定第41-42页
第五章 接收参数论证第42-43页
第六章 同类型项目参数比较(苏 39-61 项目)第43-64页
    6.1 设计思路第43页
    6.2 观测系统论证第43-56页
        6.2.1 地球物理参数第43页
        6.2.2 观测方向第43-44页
        6.2.3 面元大小第44-47页
        6.2.4 覆盖次数第47-48页
        6.2.5 最大炮检距(纵向)第48-50页
        6.2.6 最大非纵距第50-51页
        6.2.7 接收线距第51页
        6.2.8 观测系统的选择第51-52页
        6.2.9 束间滚动距的选择第52页
        6.2.10 观测系统确定第52-53页
        6.2.11 观测系统属性分析第53-56页
    6.3 针对性的变观第56-57页
        6.3.1 变观原则第56页
        6.3.2 变观流程第56-57页
        6.3.3 变观设计第57页
    6.4 激发方案设计第57-64页
        6.4.1 震源类型选择第57-60页
        6.4.2 炸药类型第60-61页
        6.4.3 激发井深和药量第61页
        6.4.4 工区激发参数分析第61-62页
        6.4.5 激发参数确定第62页
        6.4.6 检波器接收类型第62-64页
第七章 结论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附录第69-70页
详细摘要第70-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宜川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因素分析
下一篇:定边采油厂樊学地区侏罗系油藏射孔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