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行道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市道路是展现城市形象与活力的窗口 | 第11页 |
1.1.2 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11页 |
1.1.3 改善人车矛盾的有效途径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市人行道景观概论 | 第19-26页 |
2.1 城市人行道 | 第19-23页 |
2.1.1 城市人行道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城市人行道的功能 | 第19-20页 |
2.1.3 城市人行道的分类及特点 | 第20-23页 |
2.2 城市人行道景观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3 城市人行道景观构成要素 | 第23-24页 |
2.4 城市人行道景观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4.1 城市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 | 第24页 |
2.4.2 城市文化因素 | 第24-25页 |
2.4.3 城市区域环境因素 | 第25页 |
2.4.4 街道设施 | 第25页 |
2.4.5 城市活动主体——人 | 第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城市人行道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 第26-34页 |
3.1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与人行道景观 | 第26-29页 |
3.1.1 环境感知理论 | 第26-27页 |
3.1.1.1 感知的概念 | 第26页 |
3.1.1.2 感知与人行道景观 | 第26-27页 |
3.1.2 环境认知理论 | 第27页 |
3.1.3 环境行为理论 | 第27-29页 |
3.1.3.1 环境行为类型 | 第27页 |
3.1.3.2 人际距离 | 第27-28页 |
3.1.3.3 个人空间 | 第28-29页 |
3.1.3.4 私密性 | 第29页 |
3.1.3.5 领域性 | 第29页 |
3.2 道路设计规范 | 第29-32页 |
3.2.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 第30页 |
3.2.2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 第30-31页 |
3.2.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 第31-32页 |
3.3 美学理论与人行道景观 | 第32页 |
3.4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行道景观 | 第32-33页 |
3.5 城市规划理论与人行道景观 | 第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城市人行道景观空间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研究 | 第34-43页 |
4.1 人行道景观空间中人的行为调查研究 | 第34-36页 |
4.1.1 行为调查 | 第34-35页 |
4.1.2 行为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4.2 人行道景观空间中人的需求分析 | 第36-38页 |
4.2.1 生理性需求 | 第36-37页 |
4.2.2 心理性需求 | 第37-38页 |
4.2.3 社会性需求 | 第38页 |
4.3 人行道景观空间要素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 第38-41页 |
4.3.1 空间界面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1.1 顶界面的影响 | 第38页 |
4.3.1.2 底界面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1.3 垂直界面的影响 | 第39页 |
4.3.2 空间尺度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2.1 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例尺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2 人行道长度的影响 | 第40页 |
4.3.2.3 人行道宽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3 景观设施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 第41页 |
4.3.4 植物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 | 第41页 |
4.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城市人行道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第43-64页 |
5.1 人行道景观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5.1.1 遵循上位规划的原则 | 第43页 |
5.1.2 尊重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的原则 | 第43页 |
5.1.3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3页 |
5.1.4 整体性性原则 | 第43-44页 |
5.1.5 个性化原则 | 第44页 |
5.1.6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 第44页 |
5.2 人行道景观的总体设计 | 第44-48页 |
5.2.1 环境调查与分析 | 第44-45页 |
5.2.2 总体定位与目标 | 第45页 |
5.2.3 景观构想与主题确立 | 第45页 |
5.2.4 空间功能划分 | 第45-46页 |
5.2.5 空间结构布局 | 第46-47页 |
5.2.6 色彩规划 | 第47-48页 |
5.2.7 材料规划 | 第48页 |
5.3 人行道景观局部设计 | 第48-63页 |
5.3.1 路面铺装设计 | 第48-51页 |
5.3.1.1 铺装色彩 | 第48-49页 |
5.3.1.2 铺装图案纹样 | 第49-50页 |
5.3.1.3 铺装材料 | 第50-51页 |
5.3.1.4 铺装尺度 | 第51页 |
5.3.2 无障碍设计 | 第51-53页 |
5.3.2.1 坡道设计 | 第51-53页 |
5.3.2.2 盲道设计 | 第53页 |
5.3.3 植物景观设计 | 第53-57页 |
5.3.3.1 植物选择 | 第54页 |
5.3.3.2 绿化带设计形式 | 第54-57页 |
5.3.4 照明设计 | 第57-58页 |
5.3.5 公共设施设计 | 第58-63页 |
5.3.5.1 设计要点 | 第58-59页 |
5.3.5.2 设施分类设计 | 第59-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适合我国北方地区栽植的行道树树种 | 第68-70页 |
附:作品册 | 第70-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