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荀子(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论文

自然语言层次的伦理政治效应--荀子“正名”伦理学的元语言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荀子“正名”思想的既有研究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7-44页
    第一节 人性论-伦理学研究模式第18-31页
        一、引言第18-21页
        二、正名基础中的心性论与认识论的交织第21-25页
        三、正名中的道德认识论第25-26页
        四、正名中的礼义积伪论第26-28页
        五、从心理主义到建构主义第28-31页
        六、小结第31页
    第二节 逻辑学-语言学研究模式第31-38页
        一、研究荀子“正名”逻辑的方法论第31-33页
        二、荀子“正名”与形式逻辑的一致与困惑第33-35页
        三、荀子“正名”中的元逻辑学研究第35-37页
        四、小结第37-38页
    第三节 语言学-伦理学研究模式第38-40页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荀子“正名”伦理学的元语言问题第40-44页
第二章 名以正人道:伦理性与政治性为“正名”之根本第44-85页
    第一节 析辞擅作以乱正名:荀子“正名”思想的时代背景第44-53页
        一、以名乱名第45-48页
        二、以实乱名第48-50页
        三、以名乱实第50-53页
    第二节 正名与正身的统一:从养欲到养情的伦理价值第53-72页
        一、由意物到征知:事实与价值的缠结与困惑第54-59页
        二、道之知与可:应然实然之分中的伦类起源第59-72页
    第三节 正名与正义的统一:终始相应的政治哲学取向第72-85页
        一、由“止”而“知”:如何解读“正”的涵义第73-76页
        二、从“知”到“行”:如何贯通正名、正义第76-79页
        三、正义原则的历史性构成第79-85页
第三章 名与实:荀子“正名”思想的语言层次第85-130页
    第一节 儒家“正名”理论的自然语言层次第86-112页
        一、元语言学的语言哲学起源第87-89页
        二、元语言学存在的问题第89-97页
        三、“自然语言中的元语言”概念第97-100页
        四、儒家“正名”理论的语言层次第100-103页
        五、荀子“正名”语言层次的名实关系话语体系第103-112页
    第二节 约定而俗成:元语言如何给出了对象语言第112-119页
        一、作为元语言的“制名之枢要”第112-115页
        二、所缘以同异:对象语言第115-119页
    第三节 名定而实辨:从对象语言到对象域第119-126页
        一、对象语言与对象域的指称关系第119-120页
        二、对象域通过对象语言在元语言中的基础第120-126页
    第四节 道行而志通:荀子伦理学的对象域第126-130页
第四章 制名之枢要:荀子“正名”伦理学的元语言系统第130-178页
    第一节 定义:元语言的讨论范围第130-147页
        一、单、兼、共、别:名与实的定义第132-137页
        二、命、期、说、辨:如何在元语言中定义名实关系第137-147页
    第二节 制名之枢要:元语言的体系架构第147-178页
        一、制名枢要之一:约定俗成第147-155页
        二、制名枢要之二:径易不拂第155-173页
        三、制名枢要之三:稽实定数第173-178页
第五章 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伦理学的对象语言系统第178-217页
    第一节 仁知礼义:对象语言之组成第178-207页
        一、悫:体现在礼以养情中的君子人格第180-189页
        二、悫的养成:在礼义中转化的性情第189-201页
        三、对象语言在元语言中的给出第201-207页
    第二节 三科之名:对象语言的给出系统第207-217页
        一、况谓之名如何被给出第208-212页
        二、命物之名和价值类名的给出第212-214页
        三、解蔽:反思的存在之源第214-217页
第六章 名定实辨,道行志通:荀子正名伦理思想的对象域第217-272页
    第一节 荀子的正义论第217-243页
        一、礼义与忠信:荀子正义论的构成第219-230页
        二、贵本与亲用:正义原则的形成第230-243页
    第二节 荀子的同情论第243-253页
        一、术礼义而情爱人:性情涵养与同情伦理第244-248页
        二、同情论的构成第248-253页
    第三节 分施以礼:对象域的实施第253-272页
        一、荀子的礼刑观第254-262页
        二、荀子的王霸观第262-269页
        三、荀子的富强观第269-272页
参考文献第272-28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86页

论文共2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马内Wnt3a参与环境依赖恐惧记忆调控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原核生物调控模体和调节子预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