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唐山铁尾矿植被恢复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相关研究第12-16页
        1.2.1 矿山废弃地的形成及生态环境影响第12-13页
        1.2.2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第13-16页
    1.3 生态效益研究概况第16-17页
        1.3.1 生态效益内涵第16页
        1.3.2 生态效益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植被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概况第17-20页
        1.4.1 植被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存在的问题第18-20页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页
    2.2 研究对象第20-21页
    2.3 研究内容第21-22页
    2.4 研究技术路线第22-23页
3 唐山铁尾矿植被恢复植物群落特征分析第23-33页
    3.1 研究方法第23-25页
        3.1.1 样地设置第23页
        3.1.2 植被特征调查第23-24页
        3.1.3 生物量测定第24页
        3.1.4 枯落物调查第24页
        3.1.5 数据处理第24-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31页
        3.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铁尾矿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第25-26页
        3.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物种组成第26-28页
        3.2.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物种多样性分析第28-29页
        3.2.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植物群落林分生物量分析第29页
        3.2.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枯落物蓄积量及水文效应第29-31页
    3.3 讨论第31-33页
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特征分析第33-43页
    4.1 研究方法第33页
        4.1.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33页
        4.1.2 数据处理第3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4.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基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第33-36页
        4.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基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第36-41页
    4.3 讨论第41-43页
5 唐山铁尾矿植被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第43-56页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3-50页
        5.1.1 评价指标的筛选第43-49页
        5.1.2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第49-50页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0-51页
    5.3 评价方法第51-52页
        5.3.1 一般综合评价法第51页
        5.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51-52页
    5.4 评价标准确定第52-53页
    5.5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5.5.1 唐山铁尾矿植被恢复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第53页
        5.5.2 唐山铁尾矿植被恢复生态效益模糊综合评价第53-54页
        5.5.3 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第54-55页
    5.6 讨论第55-56页
6 结论第56-58页
7 推广应用前景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65页
作者简历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遮荫处理对臭柏实生苗光合特性和快速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伐根嫁接毛白杨生长过程和木材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