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问题论文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0-21页
    一、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范围界定第10-12页
    二、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困境第12-15页
    三、 因困境易犯罪第15-17页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第一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第21-38页
    第一节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分析第22-26页
        一、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第22-24页
        二、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精神世界第24-25页
        三、 错误认识自我、超我力量不足导致犯罪第25-26页
    第二节 基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分析第26-30页
        一、 认知不协调理论概述第27-28页
        二、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认知不协调第28-30页
        三、 认知不协调导致犯罪第30页
    第三节 基于模仿理论的分析第30-34页
        一、 模仿相关理论概述第31-33页
        二、 对父母行为的模仿第33-34页
    第四节 基于差异结交理论的分析第34-38页
        一、 差异结交理论概述第34-35页
        二、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差异结交第35-36页
        三、 差异结交与犯罪第36-38页
第二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第38-49页
    第一节 基于社会控制论的分析第38-41页
        一、 社会控制相关理论概述第38-40页
        二、 缺少社会控制导致犯罪第40-41页
    第二节 基于标签理论的分析第41-44页
        一、 标签理论概述第42-43页
        二、 社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标签第43页
        三、 对标签认同和自我否定导致犯罪第43-44页
    第三节 基于亚文化理论和冲突理论的分析第44-49页
        一、 亚文化理论第45-46页
        二、 文化冲突理论第46页
        三、 亚文化与犯罪第46-47页
        四、 受到文化冲突,无法适应致使犯罪第47-49页
第三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的总体预防第49-73页
    第一节 家庭生态系统的重建第49-56页
        一、 增加与父母的联系第50-51页
        二、 建立监护人制度第51-56页
    第二节 社会辅助系统的完善第56-67页
        一、 转变观念第56-58页
        二、 改进体制第58-60页
        三、 分工协作第60-67页
    第三节 数据信息系统的构建第67-73页
        一、 利用与完善现有数据来源第67-69页
        二、 设立专门数据库,保障信息覆盖率和保密措施第69-71页
        三、 进一步完善信息构成的完整度第71-73页
第四章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的分类预防第73-83页
    第一节 以所出现的问题及行为为视角第74-79页
        一、 未出现不良行为——鼓励支持第74-75页
        二、 产生心理问题——认知疗法第75-76页
        三、 轻微行为偏差——行为疗法第76-77页
        四、 不良行为——教育为主,团体治疗第77-78页
        五、 违法犯罪——重在管控第78-79页
    第二节 以父母的犯罪类型为视角第79-80页
        一、 父母故意犯罪,子女易自卑,重心理疏导第79页
        二、 父母过失犯罪,子女易仇视,重法律教育第79-80页
    第三节 以监护情况为视角第80-83页
        一、 以监护主体情况分类第81-82页
        二、 以监护对象情况分类第82-83页
结语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7-88页
后记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老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下一篇:论教唆未遂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