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9-12页 |
1.1 利用放线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 | 第9-12页 |
1.1.1 国内外利用放线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历史和现状 | 第9-10页 |
1.1.2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 第10-11页 |
1.1.3 国内外利用放线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12页 |
1.1.4 生防放线菌的主要来源 | 第12页 |
2 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机制及主要防治技术 | 第12-19页 |
2.1 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3页 |
2.2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2.3 香蕉枯萎病的侵染特点和症状 | 第13-14页 |
2.4 香蕉枯萎病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2.5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 第15-19页 |
2.5.1 规范香蕉种苗的植物检疫制度 | 第15-16页 |
2.5.2 抗病品种的选育 | 第16-17页 |
2.5.3 香蕉枯萎病的化学防治 | 第17页 |
2.5.4 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 | 第17-19页 |
2.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9-3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3.1.2 培养基 | 第20-21页 |
3.1.3 其他实验材料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3.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21-24页 |
3.2.2 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24-25页 |
3.2.3 抗香蕉枯萎病放线菌的筛选 | 第25页 |
3.2.4 拮抗放线菌发酵液的制备和抑菌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3.2.5 抗香蕉枯萎病放线菌发酵液的稳定性研究 | 第26页 |
3.2.6 香蕉枯萎病盆栽防治效果实验 | 第26-27页 |
3.2.7 香蕉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 第27-28页 |
3.2.8 拮抗放线菌的初步鉴定 | 第28-29页 |
3.2.9 强拮抗活性放线菌菌株的16S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测定 | 第29-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4.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 第31-34页 |
4.1.1 不同海拔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 第31页 |
4.1.2 不同生境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 第31-32页 |
4.1.3 土壤预处理方法对放线菌分离影响的结果 | 第32页 |
4.1.4 培养基种类对放线菌分离影响的结果 | 第32-33页 |
4.1.5 抑制剂对土壤放线菌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 | 第33-34页 |
4.2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结果 | 第34-35页 |
4.3 土壤拮抗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 第35页 |
4.4 强抑菌活性放线菌发酵液稳定性的研究结果 | 第35-37页 |
4.4.1 温度对放线菌发酵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 | 第35-36页 |
4.4.2 PH对放线菌发酵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 | 第36-37页 |
4.4.3 光照对放线菌发酵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 | 第37页 |
4.5 香蕉枯萎病盆栽防治效果试验 | 第37-38页 |
4.6 香蕉枯萎病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 第38-39页 |
4.7 拮抗放线菌菌株鉴定的初步结果 | 第39-42页 |
4.7.1 强抑菌活性放线菌菌株DL28的初步鉴定 | 第39-41页 |
4.7.2 强抑菌活性放线菌菌株DL24的初步鉴定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6 讨论 | 第43-45页 |
6.1 关于放线菌的生态分布问题 | 第43页 |
6.2 关于放线菌的分离问题 | 第43页 |
6.3 关于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问题 | 第43-44页 |
6.4 关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问题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