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WMS的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计算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水资源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研究区水资源管理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研究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GWMS 概况及特点 | 第22-24页 |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研究的基本过程 | 第25-2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页 |
·本章小节 | 第26-2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38页 |
·区域位置 | 第28页 |
·区域交通 | 第28页 |
·社会经济 | 第28-29页 |
·研究区的地形地貌 | 第29-31页 |
·地形地貌 | 第29页 |
·地层及构造 | 第29-31页 |
·水文地质情况 | 第31-34页 |
·气象水文 | 第31页 |
·河流水系 | 第31-3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水利工程 | 第34-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3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53页 |
·地下水流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含水层结构概化 | 第40页 |
·边界概化 | 第40-41页 |
·模型的建立流程 | 第41页 |
·立体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水流模型的建立 | 第42-52页 |
·数学模型原理 | 第42-43页 |
·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 第43-44页 |
·数学模型的模拟 | 第44页 |
·源汇项处理 | 第44-46页 |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第46页 |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46-52页 |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第4章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 第53-77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53页 |
·地下水计算分区 | 第53-55页 |
·地下水水位动态 | 第55-57页 |
·地下水水质动态 | 第57-58页 |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 第58-59页 |
·补给条件 | 第58页 |
·径流条件 | 第58页 |
·排泄条件 | 第58-59页 |
·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综合补给量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综合排泄量计算方法 | 第60页 |
·参数确定 | 第60页 |
·地下水资源量概算 | 第60-76页 |
·降水量的计算 | 第60-62页 |
·青塔水文地质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 第62-65页 |
·东风湖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 第65-70页 |
·黑龙洞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 第70-72页 |
·涉县南部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 第72-76页 |
·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76页 |
·本章小节 | 第76-77页 |
第5章 研究区的供需平衡分析 | 第77-88页 |
·供需平衡分析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 第77页 |
·供需平衡区划分 | 第77-79页 |
·水资源现状调查 | 第79-80页 |
·供水现状 | 第79页 |
·用水现状 | 第79页 |
·水质现状 | 第79-80页 |
·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量 | 第80页 |
·需水量预测 | 第80-85页 |
·需水量预测方法 | 第81页 |
·城乡生活需水预测 | 第81-83页 |
·工业需水预测 | 第83-84页 |
·农业需水预测 | 第84-85页 |
·环境需水量预测 | 第85页 |
·需水总量预测 | 第85页 |
·可供水量计算 | 第85-86页 |
·供需平衡分析 | 第86-87页 |
·本章小节 | 第87-88页 |
第6章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 第88-93页 |
·涉县水资源存在问题 | 第88-89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应该采取的措施 | 第89-90页 |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 | 第90-91页 |
·水资源的可持续对策 | 第91-92页 |
·本章小节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1 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2 创新之处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