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1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1.1 一般资料 | 第17页 |
1.1.2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1.2 观察项目 | 第17-21页 |
1.2.1 患者一般情况 | 第17-18页 |
1.2.2 辅助检查 | 第18页 |
1.2.3 EATV的测定 | 第18页 |
1.2.4 EATV结果的分组方法 | 第18页 |
1.2.5 冠状动脉介入术 | 第18-19页 |
1.2.6 临床终点 | 第19页 |
1.2.7 统计学分析 | 第19-21页 |
2 结果 | 第21-28页 |
2.1 按EATV数值分组后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 | 第21-22页 |
2.2 冠心病危险因子与EATV水平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 EATV水平与冠脉狭窄支数间的关系 | 第23页 |
2.4 三组患者MACE事件的比较 | 第23-24页 |
2.5 EATV水平与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MACE发生的ROC曲线 | 第24-25页 |
2.6 MACE事件的发生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5-28页 |
2.6.1 MACE事件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 第25-26页 |
2.6.2 MACE事件危险因素的逐步logistic分析 | 第26-28页 |
3 讨论 | 第28-37页 |
3.1 EAT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 第28-29页 |
3.2 心外膜脂肪体积的测量途径 | 第29-30页 |
3.2.1 心脏超声测量EAT | 第29-30页 |
3.2.2 核磁测量EAT | 第30页 |
3.2.3 CT测量EAT | 第30页 |
3.3 EAT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 | 第30-31页 |
3.4 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的关系 | 第31-33页 |
3.4.1 肿瘤坏死因子与冠心病 | 第31页 |
3.4.2 瘦素与冠心病 | 第31-32页 |
3.4.3 脂联素与冠心病 | 第32页 |
3.4.4 内脂素与冠心病 | 第32页 |
3.4.5 肾上腺髓质素与冠心病 | 第32-33页 |
3.5 EAT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 | 第33页 |
3.6 EATV水平与心血管MACE发生率的关系 | 第33-37页 |
局限性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5-46页 |
综述 心外膜脂肪组织致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46-5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