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 第8-15页 |
1 前言 | 第15-32页 |
1.1 我国南繁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发生状况 | 第15-17页 |
1.1.1 南繁区简介 | 第15页 |
1.1.2 南繁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发生状况 | 第15-17页 |
1.2 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1.2.1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1.2.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为害情况 | 第17-18页 |
1.2.1.2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 | 第18-19页 |
1.2.1.3 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与遗传谱系 | 第19页 |
1.2.1.4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 第19-20页 |
1.2.2 稻瘟病的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1.2.2.1 稻瘟病的国内外分布及为害情况 | 第20-21页 |
1.2.2.2 稻瘟病的病原菌 | 第21页 |
1.2.2.3 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 | 第21-22页 |
1.2.2.4 稻瘟病的防治 | 第22页 |
1.3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26页 |
1.3.1 AFLP分子标记技术 | 第23-25页 |
1.3.2 其他分子标记技术 | 第25-26页 |
1.3.2.1 RFLP分子标记技术 | 第25页 |
1.3.2.2 RAPD分子标记技术 | 第25页 |
1.3.2.3 SSR分子标记技术 | 第25-26页 |
1.3.2.4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第26页 |
1.3.2.5 SNP分子标记技术 | 第26页 |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学上的应用 | 第26-28页 |
1.5 水稻两种主要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5.1 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第28-30页 |
1.5.2 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7页 |
2.1.1 供试菌株、水稻品种 | 第32-3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2.1.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33-35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1.5 AFLP接头和引物 | 第35-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8页 |
2.2.1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37页 |
2.2.2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的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观察 | 第37页 |
2.2.3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融合群测定 | 第37-38页 |
2.2.4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细胞核染色 | 第38页 |
2.2.5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 第38-39页 |
2.2.6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DNA的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 | 第39-44页 |
2.2.6.1 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获取 | 第39页 |
2.2.6.2 水稻纹枯病菌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2.2.6.3 水稻纹枯病菌模板DNA的纯度和浓度检测 | 第40页 |
2.2.6.4 水稻纹枯病菌模板DNA的准备 | 第40-41页 |
2.2.6.5 水稻纹枯病菌DNA的PCR扩增 | 第41-43页 |
2.2.6.6 水稻纹枯病菌PCR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 第43-44页 |
2.2.7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44页 |
2.2.8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的ITS鉴定 | 第44-45页 |
2.2.9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 第45页 |
2.2.10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菌落直径的测定 | 第45页 |
2.2.11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孢子形态的观察 | 第45页 |
2.2.12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 | 第45-46页 |
2.2.13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DNA的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 | 第46-48页 |
2.2.13.1 稻瘟病菌菌丝的获取 | 第46页 |
2.2.13.2 稻瘟病菌DNA的提取 | 第46页 |
2.2.13.3 稻瘟病菌模板DNA的纯度和浓度检测 | 第46页 |
2.2.13.4 稻瘟病菌模板DNA的准备 | 第46-47页 |
2.2.13.5 稻瘟病菌DNA的PCR扩增 | 第47页 |
2.2.13.6 稻瘟病菌PCR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 第47-48页 |
2.2.14 AFLP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91页 |
3.1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和纯化结果 | 第48-49页 |
3.2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培养性状的观察 | 第49-53页 |
3.3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的测定 | 第53页 |
3.4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细胞核的染色 | 第53-54页 |
3.5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3.6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DNA的AFLP分析 | 第57-70页 |
3.6.1 水稻纹枯病菌DNA的提取 | 第57-58页 |
3.6.2 水稻纹枯病菌DNA的预扩增结果 | 第58页 |
3.6.3 水稻纹枯病菌DNA选择性扩增的体系优化及扩增结果 | 第58-60页 |
3.6.3.1 水稻纹枯病菌DNA选择性扩增的体系优化 | 第58-59页 |
3.6.3.2 水稻纹枯病菌DNA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59-60页 |
3.6.4 水稻纹枯病菌DNA的AFLP引物的筛选 | 第60页 |
3.6.5 不同引物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DNA扩增的多态性 | 第60-63页 |
3.6.6 水稻纹枯病菌的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63-67页 |
3.6.7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7-68页 |
3.6.8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 第68-69页 |
3.6.9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 | 第69-70页 |
3.6.10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的聚类分析 | 第70页 |
3.7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的分离、纯化和ITS鉴定结果 | 第70-71页 |
3.8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 第71-74页 |
3.9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菌落直径的测定结果 | 第74-75页 |
3.10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的孢子形态 | 第75-76页 |
3.11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76-79页 |
3.12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DNA的AFLP分析 | 第79-91页 |
3.12.1 稻瘟病菌DNA的提取 | 第79页 |
3.12.2 稻瘟病菌DNA的预扩增结果 | 第79-80页 |
3.12.3 稻瘟病菌DNA选择性扩增的体系优化及扩增结果 | 第80-81页 |
3.12.3.1 稻瘟病菌DNA选择性扩增的体系优化 | 第80-81页 |
3.12.3.2 稻瘟病菌DNA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81页 |
3.12.4 稻瘟病菌DNA的AFLP引物的筛选 | 第81-82页 |
3.12.5 不同引物组合对稻瘟病菌DNA扩增的多态性 | 第82-84页 |
3.12.6 稻瘟病菌的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84-88页 |
3.12.7 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8-89页 |
3.12.8 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 第89-90页 |
3.12.9 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 | 第90页 |
3.12.10 稻瘟病菌群体的聚类分析 | 第90-9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91-100页 |
4.1 AFLP技术用于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 | 第91-92页 |
4.2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比较分析 | 第92-93页 |
4.3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93-94页 |
4.3.1 水稻纹枯病菌DNA的AFLP多态性分析 | 第93页 |
4.3.2 水稻纹枯病菌的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93页 |
4.3.3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93-94页 |
4.3.4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 | 第94页 |
4.3.5 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分析 | 第94页 |
4.3.6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差异小结 | 第94页 |
4.4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的培养性状比较分析 | 第94-96页 |
4.5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布差异分析 | 第96页 |
4.6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96-98页 |
4.6.1 稻瘟病菌DNA的AFLP多态性分析 | 第96页 |
4.6.2 稻瘟病菌的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96-97页 |
4.6.3 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97页 |
4.6.4 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 | 第97页 |
4.6.5 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分析 | 第97页 |
4.6.6 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稻瘟病菌的遗传差异小结 | 第97-98页 |
4.7 全文结论 | 第98-99页 |
4.8 本论文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附录 | 第11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