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 第7-13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香蕉枯萎病的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1.1 香蕉枯萎病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1.1.2 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过程 | 第14-15页 |
1.1.3 尖孢镰刀菌的致病假说 | 第15页 |
1.1.4 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 | 第15-17页 |
1.2 基因组学比较概述 | 第17-20页 |
1.2.1 真菌基因组测序概况 | 第18页 |
1.2.2 真菌基因组测序概况 | 第18-19页 |
1.2.3 融合PCR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1.3 乙酰乳酸合酶概述 | 第20-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30页 |
2.1.1 供试菌株及材料 | 第23-24页 |
2.1.2 主要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方 | 第24页 |
2.1.3 DNA抽提及检测 | 第24页 |
2.1.4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2.1.5 Southern杂交 | 第25-26页 |
2.1.6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 第26页 |
2.1.7 乙酰乳酸合酶酶活测定 | 第26页 |
2.1.8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2.1.9 实验所用引物 | 第27-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48页 |
2.2.1 基因组及蛋白组分析 | 第30-32页 |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3 PCR技术 | 第33页 |
2.2.4 DNA回收纯化 | 第33-35页 |
2.2.5 DNA克隆技术 | 第35-36页 |
2.2.6 重组质粒的鉴定和提取 | 第36-37页 |
2.2.7 香蕉枯萎病菌接种香蕉后Total RNA提取和表达量分析 | 第37-39页 |
2.2.8 基因保守功能区域预测及分析 | 第39页 |
2.2.9 OVERlap PCR扩增敲除片段 | 第39-40页 |
2.2.10 香蕉枯萎病菌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40-41页 |
2.2.11 香蕉枯萎病菌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和验证 | 第41-44页 |
2.2.12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4页 |
2.2.13 同源建模 | 第44页 |
2.2.14 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 第44页 |
2.2.15 蛋白质的性质及功能预测 | 第44页 |
2.2.16 突变体表型测定 | 第44-45页 |
2.2.17 香蕉枯萎病菌ALS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45-47页 |
2.2.18 致病性分析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85页 |
3.1 基因组及蛋白组的比较分析 | 第48-65页 |
3.1.1 三个基因组的基本信息 | 第48页 |
3.1.2 FOC1与FOC4的基因组比较 | 第48-51页 |
3.1.3 FOC1与FOC4的蛋白组比较 | 第51-54页 |
3.1.4 FOC1与FOC4的分泌蛋白信息比较 | 第54-56页 |
3.1.5 FOC Ⅱ5 与FOC4的基因组比较 | 第56-60页 |
3.1.6 FOCⅡ5 与FOC4的蛋白组比较 | 第60-63页 |
3.1.7 FOCⅡ5 与FOC4的分泌蛋白信息比较 | 第63-65页 |
3.2 致病相关基因及FOC4特有基因的差异分析 | 第65-73页 |
3.2.1 FOC1与FOC4的DNA质量和污染验证 | 第65-66页 |
3.2.2 FOC1与FOC4的共有的致病相关基因验证 | 第66-67页 |
3.2.3 FOC4特有基因的验证 | 第67-68页 |
3.2.4 FOC1与FOC4的致病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68-70页 |
3.2.5 FOC4的特有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70-72页 |
3.2.6 FOC1与FOC4致病相关基因及FOC4的特有基因的功能域分析 | 第72页 |
3.2.7 FOC1与FOC4致病差异基因的选定 | 第72-73页 |
3.3 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73-85页 |
3.3.1 FOC1与FOC4乙酰乳酸合酶基因(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的比较 | 第73-74页 |
3.3.2 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74页 |
3.3.3 ALSCS-3 蛋白的结构分析 | 第74-76页 |
3.3.4 ALSCS-3 的进化关系分析 | 第76-77页 |
3.3.5 ALSCS-3 的同源建模 | 第77页 |
3.3.6 ALSCS-3 突变体的获得 | 第77-80页 |
3.3.7 ALSCS-3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80-81页 |
3.3.8 细胞壁完整性及氧化应激反应的测定 | 第81-82页 |
3.3.9 乙酰乳酸合酶催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3.3.10 乙酰乳酸合酶的酶活测定 | 第83-84页 |
3.3.11 致病性分析 | 第84-85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85-94页 |
4.1 比较基因组学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85-87页 |
4.2 FOC1与FOC4中致病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原因的分析 | 第87-88页 |
4.3 FOC1与FOC4乙酰乳酸合酶差异分析 | 第88-89页 |
4.4 乙酰乳酸合酶在FOC4生理学和致病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 第89-91页 |
4.4.1 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影响FOC4的生长速率及产孢量 | 第89-90页 |
4.4.2 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对FOC4的细胞壁完整性、及氧化应激反应无关 | 第90页 |
4.4.3 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对乙酰乳酸合酶具有重要作用 | 第90页 |
4.4.4 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在FOC4的致病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90-91页 |
4.5 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有可能是导致FOC1与FOC4致病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 第91页 |
4.6 乙酰乳酸合酶的酶活测定方法分析 | 第91-92页 |
4.7 以乙酰乳酸合酶为靶标研制杀菌剂可防治香蕉枯萎病菌 | 第92页 |
4.8 结论 | 第92-93页 |
4.9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附录 | 第102-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