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第一节 主体性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主体性道德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客体性道德 | 第22页 |
第四节 主体性道德与客体性道德的对比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 | 第23-30页 |
第一节 道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23-26页 |
一、道德调控的渗透性、广泛性以及尊严性 | 第24页 |
二、道德调控的作用更具本质性 | 第24-25页 |
三、道德具有资本的价值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负面效应 | 第26-29页 |
一、经济主体的盲目逐利 | 第27页 |
二、人的异化 | 第27-28页 |
三、陌生人社会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正面效应 | 第29-30页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平等、自由观念的形成 | 第29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的形成 | 第29-30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时间、效益观念的提高 | 第30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 第30-4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 第31-34页 |
一、社会公德淡漠 | 第31-32页 |
二、职业道德缺失 | 第32-33页 |
三、家庭美德欠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缺失的根源分析 | 第34-42页 |
一、传统文化基因中社会公德的缺失 | 第34-36页 |
二、价值观念紊乱导致人们的道德困惑 | 第36-38页 |
三、对西方个人主义的片面理解 | 第38-40页 |
四、理性的陌生人社会有待形成 | 第40-41页 |
五、真正的个人主体性的缺乏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自律的培养 | 第42-50页 |
第一节 主体性道德人格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构建的意义 | 第43-44页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主体性道德人格 | 第43-44页 |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是道德自律的基础 | 第44页 |
第二节 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途径 | 第44-50页 |
一、建立主体性道德教育观 | 第44-46页 |
二、培养自由道德人格 | 第46-49页 |
三、坚持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相统一的原则 | 第49-50页 |
四、在实践活动中实现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结合 | 第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