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广西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其种群动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1-20页
    1.1 稻水象甲的概况第11页
    1.2 稻水象甲在我国的分布与扩散第11-13页
    1.3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第13-17页
        1.3.1 稻水象甲与环境的适应性第13页
        1.3.2 稻水象甲年发生世代及其发生规律第13-14页
        1.3.3 迁飞与环境的关系第14-15页
        1.3.4 稻水象甲的寄主选择性第15页
        1.3.5 稻水象甲的耐寒性与滞育第15-17页
            1.3.5.1 稻水象甲的耐寒性第15-16页
            1.3.5.2 稻水象甲的滞育第16页
            1.3.5.3 有效积温及其应用第16-17页
    1.4 稻水象甲的种群生态学第17-19页
        1.4.1 稻水象甲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第17-18页
        1.4.2 种群生命表的应用第18-19页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9页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2.1 供试材料第20-21页
        2.1.1 供试虫源第20页
        2.1.2 试验仪器设备第20页
        2.1.3 主要工具第20页
        2.1.4 肥料第20页
        2.1.5 供试水稻种第20-21页
        2.1.6 食料第21页
    2.2 试验方法第21-27页
        2.2.1 稻水象甲在广西的生活史观察第21-22页
            2.2.1.1 室内常规温度下继代饲养第21-22页
            2.2.1.2 早稻田稻水象甲各年龄组配调查第22页
            2.2.1.3 中稻、一季晚稻与晚稻田稻水象甲各年龄组配调查第22页
        2.2.2 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行为及其对不同水稻品种的选择性研究第22-23页
            2.2.2.1 成虫对不同水稻品种的趋性及取食选择性第22-23页
            2.2.2.2 成虫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稻株的趋性及取食选择性第23页
            2.2.2.3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成虫产卵的影响第23页
            2.2.2.4 成虫的取食行为节律观察第23页
        2.2.3 稻水象甲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第23-26页
            2.2.3.1 稻水象甲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第23-24页
            2.2.3.2 稻水象甲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第24-26页
        2.2.4 稻水象甲在广西的发生规律研究第26-27页
            2.2.4.1 越冬场所稻水象甲分布调查第26页
            2.2.4.2 冬后越冬场所成虫数量消长动态调查第26页
            2.2.4.3 灯下稻水象甲成虫数量消长动态调查第26页
            2.2.4.4 过渡区域——大田杂草与秧田稻水象甲越冬成虫数量消长动态调查第26页
            2.2.4.5 早稻大田系统调查第26-27页
            2.2.4.6 中稻、一季晚稻和晚稻虫口密度调查第27页
            2.2.4.7 越夏越冬场所成虫消长动态调查第27页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53页
    3.1 广西稻水象甲的年生活史第28-30页
    3.2 稻水象甲成虫对寄主的选择性第30-38页
        3.2.1 稻水象甲成虫对水稻品种的栖息及取食选择性比较第30-32页
        3.2.2 成虫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稻株的取食选择第32-35页
        3.2.3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成虫产卵的影响第35-37页
        3.2.4 稻水象甲成虫取食行为节律第37-38页
    3.3 稻水象甲的生态学特性第38-43页
        3.3.1 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的分布型测定及其抽样技术第38-42页
            3.3.1.1 聚集度指标测定法第38页
            3.3.1.2 Iwao回归模型法第38页
            3.3.1.3 Taylor幂法则第38页
            3.3.1.4 聚集原因分析第38-40页
            3.3.1.5 稻水象甲幼虫的调查抽样技术第40-42页
        3.3.2 稻水象甲在不同水稻品种下的特定年龄生命表第42-43页
    3.4 稻水象甲在广西全州县的发生规律第43-53页
        3.4.1 越冬场所分布规律第43-46页
        3.4.2 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第46-53页
            3.4.2.1 越冬场所越冬代成虫数量消长动态第46页
            3.4.2.2 过度区域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数量消长动态第46-47页
            3.4.2.3 灯下稻水象甲成虫数量消长动态第47-48页
            3.4.2.4 早稻田1代稻水象甲各虫态数量消长动态第48-50页
            3.4.2.5 一季晚稻田2代稻水象甲各虫态数量消长动态第50页
            3.4.2.6 越夏越冬场所稻水象甲成虫消长动态第50-5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3-57页
    4.1 结论第53-54页
    4.2 讨论第54-56页
        4.2.1 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问题第54-55页
        4.2.2 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问题第55页
        4.2.3 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问题第55-56页
        4.2.4 稻水象甲种群生命表问题第56页
    4.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及设想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abVIEW的逆波兰表达式及其实现
下一篇:甘蔗“健康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