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6-36页 |
2.1 汽车动力学建模三种方法的介绍 | 第16-17页 |
2.2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17-20页 |
2.3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20-25页 |
2.3.1 “魔术公式”介绍 | 第21-22页 |
2.3.2 “魔术公式”轮胎力的计算 | 第22-25页 |
2.4 汽车动力学模型的Matlab/simulink图形建模 | 第25-30页 |
2.5 汽车动力学模型的仿真验证 | 第30-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36-52页 |
3.1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36-40页 |
3.1.1 汽车失稳的原因 | 第36-37页 |
3.1.2 稳定性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37-40页 |
3.2 汽车横向稳定性状态判定 | 第40-44页 |
3.2.1 汽车参考模型 | 第40-41页 |
3.2.2 控制变量期望值的确定 | 第41-44页 |
3.3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策略 | 第44-51页 |
3.3.1 控制策略的确定 | 第44-48页 |
3.3.2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控制器的开发 | 第52-62页 |
4.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 第52-53页 |
4.1.1 模糊控制的概况介绍 | 第52页 |
4.1.2 模糊控制的优点 | 第52-53页 |
4.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53页 |
4.3 模糊控制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53-55页 |
4.4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联合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5-60页 |
4.4.1 基于横摆角速度的控制 | 第55-58页 |
4.4.2 基于质心侧偏角的控制 | 第58-60页 |
4.5 基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联合控制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62-71页 |
5.1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构图 | 第62-64页 |
5.2 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模拟参数 | 第64-65页 |
5.3 基于联合模糊控制器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控制效果仿真验证 | 第65-70页 |
5.3.1 转向角阶跃输入仿真分析 | 第66-68页 |
5.3.2 转向角正弦输入仿真分析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