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白光LED的发光原理与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 第16-19页 |
1.2.1 白光LED的发展及发光原理 | 第16-18页 |
1.2.2 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 第18-19页 |
1.3 荧光材料及稀土元素 | 第19-22页 |
1.3.1 荧光材料 | 第19-20页 |
1.3.2 稀土元素简介 | 第20页 |
1.3.3 稀土Eu~(3+)荧光特性 | 第20-22页 |
1.4 红色荧光粉的制备以及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1 硫化物体系的红色荧光粉 | 第22页 |
1.4.2 氮(氧)化物体系红色荧光粉 | 第22-23页 |
1.4.3 钨钼酸盐体系红色荧光粉 | 第23-24页 |
1.4.4 其他体系的红色荧光粉 | 第24页 |
1.5 荧光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4-26页 |
1.5.1 高温固相法 | 第24-25页 |
1.5.2 溶胶-凝胶法 | 第25页 |
1.5.3 共沉淀法 | 第25页 |
1.5.4 燃烧法 | 第25-26页 |
1.5.5 水热合成法 | 第26页 |
1.5.6 微波法 | 第26页 |
1.5.7 喷雾热解法 | 第26页 |
1.6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8页 |
2.1.2 仪器 | 第28-29页 |
2.2 样品的制备流程 | 第29-30页 |
2.2.1 高温固相法 | 第29页 |
2.2.2 溶胶-凝胶法 | 第29-30页 |
2.3 样品的测试和表征 | 第30-32页 |
2.3.1 X-射线衍射仪 | 第30页 |
2.3.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0页 |
2.3.3 发光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固相法制备NaGd_(1-x)(WO_4)_2:Eu~(3+)_x系列红色荧光粉及发光特性研究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NaGd_(1-x)(WO_4)_2:Eu~(3+)_x荧光粉的研究 | 第32-45页 |
3.2.1 NaGd_(0.95)(WO_4)_2:Eu~(3+)_(0.05)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 第32-33页 |
3.2.2 NaGd_(0.95)(WO_4)_2:Eu~(3+)_(0.05)荧光粉SEM形貌分析 | 第33-34页 |
3.2.3 NaGd_(0.95)(WO_4)_2:Eu~(3+)_(0.05)荧光粉发光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3.2.4 NaGd_(1-x)(WO_4)_2:Eu(~3+)_x荧光粉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37-40页 |
3.2.5 掺Bi~(3+)对NaGd_(0.75)(WO_4)_2:Eu~(3+)_(0.25)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0-43页 |
3.2.6 掺Sm~(3+)对NaGd_(0.75)(WO_4)_2:Eu~(3+)_(0.25)荧光粉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43-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NaGd(WO_4)_2:Eu~(3+)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NaGd_(0.95)(WO_4)_2:Eu~(3+)_(0.05)荧光粉的研究 | 第48-52页 |
4.3 激活剂Eu~(3+)浓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影响 | 第52-54页 |
4.4 不同工艺制备NaGd_(0.75)(WO_4)_2:Eu~(3+)_(0.25)荧光粉发光效率比较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