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燃料电池概述 | 第8-10页 |
1.1.1 燃料电池的历史和发展 | 第8页 |
1.1.2 燃料电池的优点 | 第8-9页 |
1.1.3 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9-10页 |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与现状 | 第10-11页 |
1.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简介 | 第11-13页 |
1.3.1 DMFC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3.2 DMFC目前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DMFC阳极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1 Pt基催化剂 | 第13-15页 |
1.4.2 Pd基催化剂 | 第15-17页 |
1.4.3 甲醇在Pd基催化剂表面的氧化机理 | 第17页 |
1.5 论文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3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0页 |
2.4 电化学测试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钯/聚多巴胺复合纳米簇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22-32页 |
3.1 引言 | 第22-23页 |
3.2 钯/聚多巴胺纳米簇的制备 | 第2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3.3.1 钯/聚多巴胺有序多孔纳米簇的合成过程及形貌表征 | 第23-25页 |
3.3.2 不同聚多巴胺含量对钯/聚多巴胺纳米粒子合成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3 钯/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XRD表征 | 第26-27页 |
3.3.4 钯/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XPS分析 | 第27页 |
3.3.5 不同pH条件下所合成钯/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27-28页 |
3.3.6 不同PDA含量的钯/聚多巴胺纳米粒子与商业催化剂催化性能比较 | 第28-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低钯负载多枝状钯金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32-41页 |
4.1 引言 | 第32-33页 |
4.2 钯金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 第3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4.3.1 钯金纳米催化剂的合成条件优化以及形貌表征 | 第33-35页 |
4.3.2 钯金纳米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35-36页 |
4.3.3 钯金纳米催化剂的电化学测试 | 第36-37页 |
4.3.4 与商用钯碳催化剂性能比较 | 第37-38页 |
4.3.5 钯金纳米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 第38-39页 |
4.3.6 钯金纳米催化剂抗毒化能力考察 | 第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氧化亚铜修饰的钯纳米网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41-54页 |
5.1 引言 | 第41-42页 |
5.2 催化剂制备实验部分 | 第42页 |
5.2.1 CuO纳米棒的制备 | 第42页 |
5.2.2 Cu2O/Pd纳米网的制备 | 第4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5.3.1 Cu2O/Pd纳米网的制备过程 | 第43页 |
5.3.2 CuO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 第43-44页 |
5.3.3 Cu2O/Pd纳米网的形貌以及组分结构表征 | 第44-47页 |
5.3.4 Cu2O/Pd纳米网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考察 | 第47-48页 |
5.3.5 Cu2O/Pd纳米网催化剂的抗毒化能力考察 | 第48-49页 |
5.3.6 Cu2O/Pd纳米网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 第49-51页 |
5.3.7 不同Pd/Cu原子比的Cu2O/Pd纳米网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51-52页 |
5.3.8 与文献中类似催化剂的性能参数对比 | 第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