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0.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 | 第13-16页 |
0.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0.3.2 主要创新 | 第14-16页 |
1 企业年金及税收优惠概述 | 第16-30页 |
1.1 企业年金概述 | 第16-24页 |
1.1.1 企业年金的概念与特征 | 第16-20页 |
1.1.2 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1.1.3 企业年金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1.2 税收优惠概述 | 第24-30页 |
1.2.1 企业年金与税收优惠 | 第24-25页 |
1.2.2 税收优惠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25-26页 |
1.2.3 税收优惠模式的分类与适用性比较 | 第26-30页 |
2 EET模式实施前后中国企业年金运行现状 | 第30-38页 |
2.1 实施EET模式前的运行现状 | 第30-34页 |
2.1.1 企业年金发展迅速,但规模有限 | 第30-31页 |
2.1.2 覆盖范围相对狭窄 | 第31页 |
2.1.3 投资收益极不稳定,年均收益率较低 | 第31-33页 |
2.1.4 企业年金替代率低 | 第33-34页 |
2.1.5 企业年金发展不均衡 | 第34页 |
2.2 实施EET模式后的运行现状 | 第34-38页 |
2.2.1 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征免规定 | 第34-37页 |
2.2.2 实施EET模式后的运行状况 | 第37-38页 |
3 国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比较与借鉴 | 第38-47页 |
3.1 主要OECD国家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比较 | 第38-40页 |
3.2 以美国 401(K)计划为代表的EET模式研究 | 第40-44页 |
3.3 对中国的借鉴 | 第44-47页 |
3.3.1 应提高缴费阶段税收优惠比例 | 第44页 |
3.3.2 增强企业年金投资阶段的灵活性 | 第44页 |
3.3.3 加大领取阶段激励效应 | 第44-45页 |
3.3.4 明确税收优惠具体实施政策 | 第45页 |
3.3.5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和监管体系 | 第45-47页 |
4 中国企业年金最优税收优惠比例测算 | 第47-58页 |
4.1 制定税收优惠比例应考虑的因素 | 第47页 |
4.2 相关模型建立 | 第47-50页 |
4.2.1 假设前提 | 第48页 |
4.2.2 参数设定 | 第48-49页 |
4.2.3 企业年金缴费率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3 参数值设定与实证分析 | 第50-54页 |
4.3.1 相关参数值设定 | 第50-52页 |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4.4 EET模式下最优税收优惠比例可行性检验 | 第54-58页 |
5 实现中国企业年金最优税收优惠比例的具体对策 | 第58-64页 |
5.1 提高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 | 第58-60页 |
5.1.1 加快金融创新,拓展投资渠道 | 第59页 |
5.1.2 建立高质量的投资管理机构,加快专业投资队伍的建设 | 第59-60页 |
5.1.3 加大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力度,降低投资风险 | 第60页 |
5.2 延长缴费年限 | 第60-62页 |
5.2.1 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 第60-61页 |
5.2.2 鼓励通过加速积累年金来补充缴费年限不足 | 第61-62页 |
5.3 完善企业年金税收监管体系 | 第62-64页 |
5.3.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62页 |
5.3.2 构建企业年金税收监管体系 | 第62-63页 |
5.3.3 设立企业年金年度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及信息网络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