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 聚乳酸(PLA)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聚乳酸简介 | 第14页 |
1.2.2 聚乳酸的结构 | 第14-16页 |
1.2.3 PLA的改性研究 | 第16-18页 |
1.2.3.1 化学改性 | 第16-17页 |
1.2.3.2 物理改性 | 第17-18页 |
1.2.4 PLA的降解 | 第18-19页 |
1.3 聚乳酸降解机制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本论文的工作目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聚乳酸酶解的影响因素 | 第22-5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无结晶度膜片的制备 | 第23页 |
2.2.2 冷结晶膜片的制备 | 第23页 |
2.2.3 热结晶膜片的制备 | 第23页 |
2.2.4 三氯甲烷溶剂成膜 | 第23页 |
2.2.5 二氯甲烷溶剂成膜 | 第23页 |
2.2.6 PLA /P(3HB-co-4HB)共混膜片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7 PLA / SiO2共混膜片的制备 | 第24页 |
2.2.8 样品酶解前的处理 | 第24页 |
2.2.9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4页 |
2.2.10 膜片表面形态观察 | 第24页 |
2.2.11 分子量测试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50页 |
2.3.1 酶解条件对降解的影响 | 第25-31页 |
2.3.1.1 酶解温度对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1.2 酶浓度对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1.3 缓冲液pH值对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27-29页 |
2.3.1.4 酶液更换时间对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2 材料物理特性对降解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2.1 膜片厚度对PLA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2.2 分子量对PLA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3 结晶度对PLA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成膜方式对PLA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34-38页 |
2.3.3.1 不同溶剂成膜方式的比较 | 第35-36页 |
2.3.3.2 溶剂成膜与热压机成膜方式的比较 | 第36-38页 |
2.3.4 结晶方式对PLA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5 共混改性对PLA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39-50页 |
2.3.5.1 PLA与P(3HB-co-4HB)共混对其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40-43页 |
2.3.5.2 PLA与SiO2共混对其酶解作用的影响 | 第43-47页 |
2.3.5.3 PLA与CaCO3共混对酶解的影响 | 第47-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PLA酶解过程及机制的探讨 | 第51-5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5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2.1 PLA膜片的制备 | 第51页 |
3.2.2 PLA膜片的酶解 | 第51页 |
3.2.3 膜表面形态观察 | 第51-52页 |
3.2.4 PLA膜片结晶度检测 | 第52页 |
3.2.5 PLA膜片的分子量检测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3.3.1 PLA薄膜降解过程中表面形态的变化 | 第52-55页 |
3.3.2 PLA薄膜降解过程中结晶度的变化 | 第55-57页 |
3.3.3 PLA薄膜降解过程中分子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