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超临界流体制备石墨烯、氧化钛纳米薄层的过程及热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1页
    1.1 石墨烯的概述第10-18页
        1.1.1 石墨烯的性质第10-11页
        1.1.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第11-15页
        1.1.3 石墨烯的应用第15-18页
    1.2 纳米氧化钛的概述第18-21页
        1.2.1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方法第18-20页
        1.2.2 纳米氧化钛的应用第20-21页
    1.3 超临界流体插层、剥离层状材料第21-26页
    1.4 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第26-28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图第28-31页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8-30页
        1.5.2 本文的研究路线图第30-31页
第二章 超临界二甲基甲酰胺插层、剥离可膨胀石墨制备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热性能的研究第31-48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与设计第32-35页
        2.2.1 试剂和材料第32-33页
        2.2.2 实验过程和方法介绍第33页
        2.2.3 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物第33-34页
        2.2.4 样品表征第34-35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35-47页
        2.3.1 多层石墨烯和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第35-40页
        2.3.2 优化超临界制备多层石墨烯工艺过程第40-44页
        2.3.3 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物热性能第44-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硝酸处理对超临界二甲基甲酰胺剥离天然石墨的影响第48-56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实验方法与设计第48-50页
        3.2.1 硝酸处理天然石墨第48-49页
        3.2.2 超临界流体剥离天然石墨和硝酸处理过的天然石墨第49页
        3.2.3 样品表征第49页
        3.2.4 产率测量第49-50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50-55页
        3.3.1 石墨烯制备与表征第50-53页
        3.3.2 超临界二甲基甲酰胺剥离硝酸处理过的天然石墨的过程研究第53-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超临界再循环工艺提高多层石墨烯产率的研究第56-72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实验设计第56-58页
        4.2.1 试剂和材料第56-57页
        4.2.2 超临界二甲基甲酰胺再循环插层、剥离石墨实验设计第57页
        4.2.3 石墨烯及其产率表征第57-58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58-71页
        4.3.1 超临界再循环剥离石墨过程及石墨烯表征第58-64页
        4.3.2 直接超临界流体再循环剥离石墨的产率第64-70页
        4.3.3 沉淀反复超临界流体剥离过程的产率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超(亚)临界水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还原石墨烯及热性能研究第72-88页
    5.1 引言第72-74页
    5.2 实验方法与设计第74-76页
        5.2.1 试剂与材料第74页
        5.2.2 制备氧化石墨第74-75页
        5.2.3 水热还原氧化石墨烯第75页
        5.2.4 制备还原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物热界面材料第75页
        5.2.5 表征方法第75-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6页
        5.3.1 XRD、FTIR、TGA结果证明氧化石墨被还原第76-79页
        5.3.2 水热法还原氧化石墨的过程第79-83页
        5.3.3 还原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物的热性能第83-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超临界二甲基甲酰胺插层、剥离层状钛酸制备氧化钛纳米薄片的研究第88-108页
    6.1 引言第88-89页
    6.2 实验过程第89-91页
        6.2.1 试剂和材料第89页
        6.2.2 层状材料(H_(1.07)Ti_(1.73)O_4·H_2O)的准备第89-90页
        6.2.3 超临界二甲基甲酰胺剥离H_(1.07)Ti_(1.73)O_4·H_2O制备氧化钛纳米片第90页
        6.2.4 表征第90-9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1-107页
        6.3.1 层状K_(0.8)[Ti_(1.73)Li_(0.27)]·O_4,H_(1.07)Ti_(1.73)O_4·H_2O的表征第91-93页
        6.3.2 氧化钛纳米片层表征第93-96页
        6.3.3 如何选择溶剂作为超临界流体剥离H_(1.07)Ti_(1.73)O_4·H_2O第96-103页
        6.3.4 H_(1.07)Ti_(1.73)O_4·H_2O相变过程研究第103-107页
    6.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8-112页
    7.1 研究内容和总结第108-111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因时到没落—晩期桐城派与现代性
下一篇:周密文本世界中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