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导论 | 第12-3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一)转型期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三)研究框架的选择 | 第15-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一)教育发展动力问题研究 | 第16-18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 第18-21页 |
(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比较研究 | 第21-23页 |
三、关键概念 | 第23-29页 |
(一)职业教育 | 第23-26页 |
(二)动力机制 | 第26-27页 |
(三)利益相关者 | 第27-28页 |
(四)博弈 | 第28-29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1页 |
六、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第一章 职业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3-61页 |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 第33-36页 |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33-34页 |
(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34-36页 |
二、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6-45页 |
(一)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可行性 | 第36-38页 |
(二)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二维象限法分析 | 第38-39页 |
(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9-45页 |
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 | 第45-57页 |
(一)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博弈要素 | 第45-47页 |
(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职业教育诉求 | 第47-49页 |
(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观与权力冲突 | 第49-54页 |
(四)利益冲突: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博弈的根源 | 第54-57页 |
四、冲突的缓解——共同治理与合作互动 | 第57-61页 |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 | 第58-59页 |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 第59页 |
(三)构建良性互动合作机制 | 第59-61页 |
第二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比较 | 第61-97页 |
一、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特征 | 第61-66页 |
(一)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影响 | 第61-63页 |
(二)职业教育的转型及其特点 | 第63-65页 |
(三)向多元驱动型合作教育发展 | 第65页 |
(四)成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 第65-66页 |
二、发达国家与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66-77页 |
(一)文化因素 | 第66-69页 |
(二)经济因素 | 第69-73页 |
(三)制度因素 | 第73-75页 |
(四)社会因素 | 第75-77页 |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比较 | 第77-93页 |
(一)市场驱动 | 第77-80页 |
(二)政府推动 | 第80-83页 |
(三)社会拉动 | 第83-85页 |
(四)教育内动 | 第85-93页 |
四、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的类型研究 | 第93-97页 |
(一)外需驱动型 | 第93-94页 |
(二)政府主导型 | 第94-95页 |
(三)内外互动型 | 第95-97页 |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因素与需求分析 | 第97-113页 |
一、社会转型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 第97-98页 |
二、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98-102页 |
(一)社会结构变迁 | 第98-100页 |
(二)科技进步诉求 | 第100-101页 |
(三)产业结构调整 | 第101页 |
(四)学习型社会建设 | 第101-102页 |
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102-108页 |
(一)政府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103-105页 |
(二)受教育者个人成本收益分析 | 第105-106页 |
(三)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 第106-107页 |
(四)职业院校成本收益分析 | 第107-108页 |
四、职业教育市场主体的需求分析 | 第108-113页 |
(一)政府需求分析 | 第108-109页 |
(二)受教育者需求分析 | 第109-111页 |
(三)企业需求分析 | 第111-113页 |
第四章 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 第113-136页 |
一、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13-116页 |
(一)社会和个人教育动机以需要为出发点 | 第114页 |
(二)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要有异同 | 第114-115页 |
(三)四大因素决定知识/技能的价值 | 第115页 |
(四)教育理性发展需同时满足两类需要 | 第115-116页 |
二、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 | 第116-121页 |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 | 第116-119页 |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 | 第119-121页 |
(三)从功能到目标——矛盾调和与机制建构 | 第121页 |
三、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诊断——利益相关者视角 | 第121-130页 |
(一)职业教育未完成自身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 第122-124页 |
(二)各利益相关者作用力不均衡 | 第124-127页 |
(三)职业教育决策中利益相关者缺席 | 第127-130页 |
四、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 第130-133页 |
(一)政府推动——保障公平 | 第131页 |
(二)市场驱动——注重效率 | 第131-132页 |
(三)社会拉动——营造环境 | 第132-133页 |
(四)教育自动——提升质量 | 第133页 |
五、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组成 | 第133-136页 |
(一)外在动力系统 | 第133-134页 |
(二)内在动力系统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基于“公平”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 | 第136-168页 |
一、树立“职业教育是公平物品”的理念 | 第136-138页 |
二、基于“公平”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的构成 | 第138-143页 |
(一)外部机制 | 第139-141页 |
(二)内部机制 | 第141-142页 |
(三)利益整合机制 | 第142-143页 |
三、基于“公平”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运行原则 | 第143-152页 |
(一)政府与市场:责任主体的辩证关系 | 第143-146页 |
(二)公平与效率:价值理念的辩证关系 | 第146-148页 |
(三)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 第148-152页 |
四、“公平”理念指导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件 | 第152-161页 |
(一)以公平为导向的行政执行机制 | 第152-157页 |
(二)规范高效、兼顾公平的市场机制 | 第157-159页 |
(三)构建以人为本、着眼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 第159-161页 |
五、基于公平追求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整合机制 | 第161-168页 |
(一)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共利益共建、共享、平衡机制 | 第162-163页 |
(二)正确处理三个基本关系 | 第163页 |
(三)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约束力 | 第163-168页 |
第六章 基于整体利益“双引擎双主体联动”职业教育模式 | 第168-179页 |
一、职业教育发展“双引擎双主体联动”模式的内涵 | 第168-171页 |
(一)宏观层面:“政府、市场”双引擎驱动 | 第169-170页 |
(二)微观层面:“院校、企业”双主体联动 | 第170页 |
(三)中观层面:“行业、社会”合力助推 | 第170-171页 |
二、职业教育“双引擎双主体联动”模式的实施 | 第171-175页 |
(一)政府——充分发挥调控功能 | 第171-172页 |
(二)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172-173页 |
(三)院校——深化改革创新管理 | 第173页 |
(四)企业——主动发挥主体作用 | 第173-174页 |
(五)行业——积极发挥协调指导作用 | 第174页 |
(六)社会——充分发掘支撑潜能 | 第174-175页 |
三、实施“双引擎双主体联动”模式的意义 | 第175-176页 |
(一)调动利益相关各方力量共同驱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 第175页 |
(二)端正职业教育管理与办学指导思想 | 第175-176页 |
(三)激发企业作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 第176页 |
四、“双引擎双主体联动”模式的运行机制——以校企合作为例 | 第176-179页 |
(一)“双引擎双主体联动”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制 | 第176-177页 |
(二)“双引擎双主体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主要内容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0页 |
致谢 | 第190-1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著、课题研究情况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