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方法 | 第12-13页 |
1.3 内容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5-19页 |
1.4.1 地表水 | 第15-16页 |
1.4.2 地下水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36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9-21页 |
2.1.1 交通位置 | 第19-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 气象与水文 | 第21-24页 |
2.2.1 气象 | 第21-22页 |
2.2.2 水文 | 第22-23页 |
2.2.3 水利工程 | 第23-24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2.4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2.4.1 地层岩性 | 第25-26页 |
2.4.2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36页 |
2.5.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分区 | 第27-28页 |
2.5.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8-30页 |
2.5.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0-34页 |
2.5.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计算 | 第36-57页 |
3.1 地表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3.1.1 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3.1.2 河道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3.2 研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分析 | 第40-43页 |
3.2.1 研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 第40-43页 |
3.2.2 研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组成 | 第43页 |
3.3 地表水平衡法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和转化系数 | 第43-57页 |
3.3.1 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43-45页 |
3.3.2 采用历史资料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 第45-51页 |
3.3.3 采用2016年 4‐5 月资料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 第51-57页 |
第四章 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计算 | 第57-80页 |
4.1 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 | 第57-59页 |
4.1.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4.1.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4.2 解析法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和转化系数 | 第59-65页 |
4.2.1 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59-61页 |
4.2.2 采用历史资料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 第61-63页 |
4.2.3 采用2016年 4‐5 月资料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 第63-65页 |
4.3 地下水均衡法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量和转化系数 | 第65-75页 |
4.3.1 计算原理 | 第65-66页 |
4.3.2 参数分区 | 第66-67页 |
4.3.3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第67-68页 |
4.3.4 潜水储存量计算 | 第68-69页 |
4.3.5 补给量计算 | 第69-71页 |
4.3.6 排泄量计算 | 第71-74页 |
4.3.7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4-75页 |
4.4 计算成果比较 | 第75-80页 |
4.4.1 地下水计算成果与分析率定 | 第75-77页 |
4.4.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结果的对比与选定 | 第77-80页 |
第五章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规律分析 | 第80-89页 |
5.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时空分析 | 第80-81页 |
5.1.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时间分析 | 第80页 |
5.1.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空间分析 | 第80-81页 |
5.2 不同因素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影响分析 | 第81-89页 |
5.2.1 分析方法 | 第81-83页 |
5.2.2 分析结果 | 第83-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页 |
6.2 建议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