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2-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13-14页 |
| 1 绪论 | 第15-23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 1.2.1 无土栽培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 1.2.2 育秧基质制备装备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2 水稻秸秆发酵试验研究 | 第23-37页 |
| 2.1 试验地点及环境 | 第23页 |
| 2.2 试验材料及装备 | 第23-24页 |
| 2.2.1 原材料 | 第23页 |
| 2.2.2 试验检测仪器及装备 | 第23-24页 |
| 2.3 试验方案 | 第24-25页 |
| 2.3.1 原料粉碎预处理 | 第24-25页 |
| 2.3.2 预先混合 | 第25页 |
| 2.3.3 好氧发酵 | 第25页 |
| 2.4 发酵腐熟度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6-29页 |
| 2.5.1 PH测定 | 第26页 |
| 2.5.2 含水率测定 | 第26页 |
| 2.5.3 纤维素测定 | 第26-27页 |
| 2.5.4 木质素测定 | 第27页 |
| 2.5.5 半纤维素测定 | 第27-29页 |
| 2.6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 2.6.1 不同配比发酵堆体外观的变化 | 第29页 |
| 2.6.2 不同配比发酵堆体温度的变化 | 第29-30页 |
| 2.6.3 不同配比发酵堆体含水率的变化 | 第30-32页 |
| 2.6.4 不同配比发酵堆体PH的变化 | 第32-33页 |
| 2.6.5 不同配比发酵前后各纤维素的变化 | 第33-35页 |
| 2.6.6 不同配比发酵前后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水稻育秧基质配方试验研究 | 第37-59页 |
| 3.1 试验地点及环境 | 第37页 |
| 3.2 试验材料及装备 | 第37-39页 |
| 3.2.1 原材料 | 第37-38页 |
| 3.2.2 试验测量仪器及装备 | 第38-39页 |
| 3.3 试验方案 | 第39-40页 |
| 3.3.1 试验准备 | 第39页 |
| 3.3.2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 3.3.3 试验管理 | 第40页 |
|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0-42页 |
| 3.4.1 容重及各孔隙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 3.4.2 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41-42页 |
| 3.4.3 水稻秧苗根系性状的测定 | 第42页 |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2-58页 |
| 3.5.1 各组不同配比水稻育秧基质的容重及孔隙度 | 第42-46页 |
| 3.5.2 各组不同配比水稻育秧基质对地上性状的影响 | 第46-51页 |
| 3.5.3 地上性状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51-52页 |
| 3.5.4 各组不同配比水稻育秧基质对地下根系的影响 | 第52-56页 |
| 3.5.5 地下根系情况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56-5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4 水稻育秧基质最优配比理论参数优化研究 | 第59-79页 |
| 4.1 试验地点及环境 | 第59页 |
| 4.2 试验材料及装备 | 第59页 |
| 4.2.1 原材料 | 第59页 |
| 4.2.2 试验测量仪器及装备 | 第59页 |
| 4.3 试验方案 | 第59页 |
| 4.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9-60页 |
| 4.5 建立数学模型 | 第60-66页 |
| 4.5.1 配方试验回归模型 | 第60页 |
| 4.5.2 秧苗综合得分评定 | 第60页 |
| 4.5.3 确定回归方程 | 第60-66页 |
| 4.6 秧苗综合素质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第66-70页 |
| 4.6.1 G1组中各基质原料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66-67页 |
| 4.6.2 G2组中各基质原料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67-68页 |
| 4.6.3 G3组中各基质原料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68-69页 |
| 4.6.4 G4组中各基质原料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69-70页 |
| 4.7 秧苗综合素质的交互作用试验研究 | 第70-76页 |
| 4.7.1 G1组基质原料含量变化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70-72页 |
| 4.7.2 G2组基质原料含量变化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72-73页 |
| 4.7.3 G3组基质原料含量变化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73-75页 |
| 4.7.4 G4组基质原料含量变化对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 | 第75-76页 |
| 4.8 参数优化 | 第76-77页 |
| 4.8.1 因素变量 | 第76页 |
| 4.8.2 目标函数 | 第76-77页 |
| 4.8.3 约束条件 | 第77页 |
| 4.9 优化结果 | 第77-78页 |
| 4.10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5 育秧基质最优配比验证试验研究 | 第79-85页 |
| 5.1 试验地点及环境 | 第79页 |
| 5.2 试验材料及装备 | 第79页 |
| 5.2.1 原材料 | 第79页 |
| 5.2.2 试验测量仪器及装备 | 第79页 |
| 5.3 试验方案 | 第79-80页 |
| 5.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80-81页 |
| 5.4.1 有机质含量测定 | 第80页 |
| 5.4.2 氮含量测定 | 第80页 |
| 5.4.3 磷含量测定 | 第80页 |
| 5.4.4 钾含量测定 | 第80-81页 |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81-82页 |
| 5.5.1 各组最优配比水稻育秧基质的容重及孔隙度 | 第81页 |
| 5.5.2 各组最优配比水稻育秧基质的营养含量 | 第81页 |
| 5.5.3 各组最优配比水稻育秧基质对地上性状的影响 | 第81-82页 |
| 5.5.4 各组最优配比水稻育秧基质对地下根系的影响 | 第82页 |
| 5.6 验证结果 | 第82-83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6.1 结论 | 第85页 |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 6.3 创新点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 致谢 | 第93-95页 |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