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甲醛免烫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棉纤维的简介 | 第11-14页 |
1.2.1 棉纤维的形态结构 | 第11-12页 |
1.2.2 棉纤维的化学结构 | 第12-13页 |
1.2.3 纤维素的化学改性 | 第13-14页 |
1.2.4 棉纤维的超分子结构 | 第14页 |
1.3 折皱产生的原因及抗皱原理 | 第14-16页 |
1.4 国内外无醛整理剂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1 多元羧酸类整理剂 | 第16-19页 |
1.4.2 水性聚氨酯免烫整理剂 | 第19页 |
1.4.3 环氧树脂类免烫整理剂 | 第19页 |
1.4.4 其他整理剂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1.5.1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0-21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4-32页 |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 实验器材及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测试方法 | 第25-30页 |
2.3.1 折皱回复角(WAR) | 第25页 |
2.3.2 断裂强力(BS) | 第25-26页 |
2.3.3 白度(WI) | 第26页 |
2.3.4 色差(?E_ab~*) | 第26页 |
2.3.5 整理剂中游离双键的测定 | 第26-28页 |
2.3.6 粘度(viscosity) | 第28页 |
2.3.7 弹性模量(E) | 第28页 |
2.3.8 红外光谱(FT-IR) | 第28-29页 |
2.3.9 扫描电镜(SEM) | 第29页 |
2.3.10 热重分析(TG) | 第29页 |
2.3.1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9-30页 |
2.4 无甲醛免烫整理剂的合成 | 第30-31页 |
2.4.1 PMA的合成 | 第30页 |
2.4.2 PAA的合成 | 第30-31页 |
2.4.3 PMAAA的合成 | 第31页 |
2.5 整理工艺 | 第31-32页 |
第3章 免烫整理剂的合成 | 第32-5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整理剂的初步筛选 | 第32-37页 |
3.2.1 整理剂粘度及溶解性的测定 | 第32-34页 |
3.2.2 乙烯基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3 整理剂对棉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整理剂PMAAA合成工艺的优化 | 第37-49页 |
3.3.1 单因素优选法 | 第37-46页 |
3.3.2 正交实验法 | 第46-49页 |
3.4 整理剂分子量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整理工艺的优化 | 第52-6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整理剂质量浓度 | 第52-55页 |
4.3 催化剂种类 | 第55-57页 |
4.4 催化剂用量 | 第57-59页 |
4.5 焙烘温度 | 第59-62页 |
4.6 焙烘时间 | 第62-64页 |
4.7 添加剂对染色棉织物的应用性能影响 | 第64-6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机理探讨 | 第68-77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68-69页 |
5.3 红外分析(FT-IR) | 第69-70页 |
5.3.1 对白色棉织物的红外分析 | 第69页 |
5.3.2 对红色棉织物的红外分析 | 第69-70页 |
5.4 元素分析(EA) | 第70-71页 |
5.5 热重分析(TG) | 第71-73页 |
5.6 弹性模量(E) | 第73-74页 |
5.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74-7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8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