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契机 | 第13页 |
1.1.2“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契机 | 第13页 |
1.1.3 绿色基础设施是维护乡镇可持续运行的有效途径 | 第13-14页 |
1.1.4 郑州市乡镇发展面临着突出问题 | 第14页 |
1.2 基本概念 | 第14-18页 |
1.2.1 绿色基础设施涵义解析 | 第14-17页 |
1.2.2 郑州市乡镇范围界定 | 第17-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2 郑州市乡镇绿地建设概况 | 第25-32页 |
2.1 郑州市乡镇区划 | 第25-28页 |
2.1.1 乡镇区划依据 | 第25-26页 |
2.1.2 乡镇区划结果 | 第26-28页 |
2.2 郑州市乡镇绿地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28-29页 |
2.2.1 思想认识层面——重效益,轻环境 | 第28页 |
2.2.2 总体布局层面——忽视绿地间的相互联系 | 第28页 |
2.2.3 技术方法层面——套用城市绿地建设方法 | 第28-29页 |
2.2.4 建设实施层面——资金短缺,特色缺失 | 第29页 |
2.3 郑州市乡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可实施性 | 第29-31页 |
2.3.1 政府改革的政策支持 | 第29页 |
2.3.2 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 第29-30页 |
2.3.3 绿地建设的基础支持 | 第30-31页 |
2.3.4 理论研究的技术支持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郑州市乡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技术路径 | 第32-44页 |
3.1 郑州市乡镇绿色基础设施构成要素 | 第32-35页 |
3.1.1 绿色基础设施构成要素 | 第32-33页 |
3.1.2 网络中心要素 | 第33-34页 |
3.1.3 连接廊道要素 | 第34-35页 |
3.2 郑州市乡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法 | 第35-39页 |
3.1.1 山地乡镇和平原乡镇分类建设 | 第35-37页 |
3.1.2 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分级建设 | 第37-39页 |
3.3 郑州市乡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步骤 | 第39-43页 |
3.3.1 数据信息采集与处理 | 第39-40页 |
3.3.2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识别网络中心 | 第40-41页 |
3.3.3 基于最小生态成本生成连接廊道 | 第41-42页 |
3.3.4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郑州市乡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实施策略 | 第44-54页 |
4.1 山地乡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 第44-49页 |
4.1.1 网络中心规划建设 | 第44-45页 |
4.1.2 连接廊道规划建设 | 第45-47页 |
4.1.3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 | 第47-49页 |
4.2 平原乡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 第49-53页 |
4.2.1 网络中心规划建设 | 第49-50页 |
4.2.2 连接廊道规划建设 | 第50-51页 |
4.2.3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 | 第51-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实证研究——郑州市新密大隗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 第54-64页 |
5.1 大隗镇概况 | 第54-56页 |
5.1.1 自然条件研究 | 第54页 |
5.1.2 现状基础研究 | 第54-55页 |
5.1.3 区域特点研究 | 第55-56页 |
5.2 大隗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步骤 | 第56-61页 |
5.2.1 数据来源说明 | 第56-57页 |
5.2.2 数据资料处理 | 第57-58页 |
5.2.3 网络中心的识别 | 第58-59页 |
5.2.4 连接廊道的生成 | 第59-60页 |
5.2.5 网络体系的构建 | 第60-61页 |
5.3 大隗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策略 | 第61-63页 |
5.3.1 网络中心规划建设 | 第61-62页 |
5.3.2 连接廊道规划建设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64-65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