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 蛋壳的构成及形成过程 | 第15-16页 |
2 蛋壳钙化有关的钙转运通路及基质蛋白 | 第16-21页 |
2.1 蛋壳钙化有关的钙转运通路蛋白 | 第17-19页 |
2.2 基质蛋白 | 第19-21页 |
3 蛋鸡蛋品质性状的研究 | 第21-22页 |
3.1 蛋壳强度、厚度和百分比 | 第21页 |
3.2 蛋壳颜色 | 第21页 |
3.3 蛋重及其内容物 | 第21-22页 |
4 SNP检测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4.1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LFP) | 第23页 |
4.2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 | 第23页 |
4.3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SP-PCR) | 第23-24页 |
4.4 微卫星标记 | 第24页 |
4.5 基因芯片法 | 第24页 |
4.6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 | 第24-25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蛋鸡父母代、子代的蛋品质性状测定 | 第26-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2 蛋品质性状测定 | 第27页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1 父母代、子代蛋品质性状比较 | 第27-28页 |
2.2 父母代和子代部分蛋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28-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3.1 蛋品质性状 | 第30页 |
3.2 父母代和子代蛋壳强度等性状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蛋品质性状部分候选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32-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2-40页 |
1.2 主要的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0-43页 |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81页 |
2.1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44-45页 |
2.2 基因外显子区PCR产物扩增片段的检测 | 第45-58页 |
2.3 TRPV6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第58-59页 |
2.4 CaBP-D28k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第59-61页 |
2.5 CA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第61-62页 |
2.6 OC116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第62-66页 |
2.7 OCX32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第66-70页 |
2.8 OCX36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第70-79页 |
2.9 OVA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84页 |
3.1 关于SSCP分析 | 第81页 |
3.2 钙转运通路相关候选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81-82页 |
3.3 基质蛋白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候选基因多态性与蛋鸡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84-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4页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7页 |
2.1 TRPV6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85页 |
2.2 CABP-D28K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85-86页 |
2.3 CA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86-87页 |
2.4 OC116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87-89页 |
2.5 OCX32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89-91页 |
2.6 OCX36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91-96页 |
2.7 OVA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100页 |
3.1 钙转运通路相关候选基因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关联分析 | 第97-98页 |
3.2 基质蛋白候选基因的多态性与蛋品质性状关联分析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CABP-D28K和OCX32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效应分析 | 第100-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0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00页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3页 |
3.1 CABP-D28K标记辅助选择效应分析 | 第102-103页 |
3.2 OCX32标记辅助选择效应分析 | 第103页 |
4 结论 | 第103-105页 |
全文总结 | 第105-106页 |
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19页 |
附件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