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杀鱼爱德华氏菌中Fur和EsrB对其生理和代谢的调控机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水产养殖的病害第10页
    1.2 爱德华氏菌第10页
    1.3 杀鱼爱德华氏菌第10-12页
        1.3.1 理化特性第10页
        1.3.2 杀鱼爱德华氏菌的危害第10-11页
        1.3.3 感染过程第11-12页
    1.4 杀鱼爱德华氏菌的主要毒力因子第12-17页
        1.4.1 溶血素第12页
        1.4.2 三型分泌系统(T3SS)第12-15页
        1.4.3 六型分泌系统(T6SS)第15-17页
    1.5 病原菌主要毒力调控元件第17-18页
        1.5.1 EsrA-EsrB双组分系统第17-18页
        1.5.2 PhoQ-PhoP双组分系统第18页
    1.6 铁摄取系统第18-20页
        1.6.1 铁摄取系统的重要性第18-19页
        1.6.2 fur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第19-20页
    1.7 cAMP的胞内功能第20-21页
    1.8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1-22页
第2章 E. piscicida EIB202转录谱分析第22-29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1 菌株第22页
        2.2.2 培养基、试剂与设备仪器第22-23页
        2.2.3 生物数据库及信息分析软件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3.1 E. piscicida EIB202转录组分析第23-24页
        2.3.2 q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4-25页
    2.4 实验结果第25-28页
        2.4.1 链特异性RNA-Seq结果重复性分析第25页
        2.4.2 转录谱的差异分析第25-28页
    2.5 讨论第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E. piscicida EIB202铁摄取相关基因的筛查第29-34页
    3.1 前言第29页
    3.2 实验材料第29-30页
        3.2.1 菌株及质粒第29页
        3.2.2 试剂、培养基与实验器材第29-30页
    3.3 实验方法第30-31页
        3.3.1 转座子插入突变株文库的构建第30页
        3.3.2 限铁条件下转座子插入突变体文库的筛选第30-31页
    3.4 实验结果第31-33页
        3.4.1 转座子突变体文库中筛选铁摄取相关基因第31页
        3.4.2 铁载体合成与转运基因簇的同源比对第31-33页
    3.5 讨论第33页
    3.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Fur蛋白的下游调控机制第34-51页
    4.1 前言第34页
    4.2 实验材料第34页
    4.3 实验方法第34-40页
        4.3.1 菌株构建第34-36页
        4.3.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二代测序技术(ChIP-seq)第36-39页
        4.3.3 Fur蛋白的表达纯化第39-40页
        4.3.4 凝胶迁移阻滞实验(EMSA)第40页
    4.4 实验结果第40-49页
        4.4.1 fur回补菌株的功能验证第40页
        4.4.2 ChIP-seq筛选Fur蛋白直接调控的DNA序列第40-47页
        4.4.3 Fur蛋白的binding box分析第47页
        4.4.4 体内及体外实验验证ChIP-seq实验结果第47-49页
    4.5 讨论第49-50页
    4.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Fur对cAMP的调控作用第51-54页
    5.1 前言第51页
    5.2 实验材料第51-52页
    5.3 实验方法第52页
        5.3.1 △icc的构建第52页
        5.3.2 菌体内cAMP水平的检测第52页
    5.4 实验结果第52页
        5.4.1 Fur参与了胞内cAMP水平的调控第52页
    5.5 讨论第52-53页
    5.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6章 EsrB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第54-63页
    6.1 前言第54页
    6.2 实验材料第54-56页
        6.2.1 菌株、质粒及引物第54页
        6.2.2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第54-55页
        6.2.3 软件分析及技术第55-56页
    6.3 实验方法第56-57页
        6.3.1 双向电泳第56-57页
        6.3.2 差异蛋白点分析第57页
    6.4 实验结果第57-61页
        6.4.1 E. piscicida野生株和AesrB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第57-60页
        6.4.2 qRT-PCR的验证分析第60页
        6.4.3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0-61页
    6.5 讨论第61-62页
    6.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4页
    7.1 主要结论第63页
    7.2 展望第63-64页
中英文缩写对照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语音特征的身份认证机制研究
下一篇:PIPS-Er:YAG激光在不同根尖终末工作宽度时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杀灭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