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34页 |
1.1 维生素E概况 | 第12-17页 |
1.1.1 维生素E的结构 | 第12-13页 |
1.1.2 生育酚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1.1.3 环境因素对生育酚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14-17页 |
1.1.4 生育酚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 第17页 |
1.2 分子标记 | 第17-22页 |
1.2.1 RFLP | 第17-18页 |
1.2.2 RAPD | 第18页 |
1.2.3 AFLP | 第18-19页 |
1.2.4 SSR | 第19-22页 |
1.2.5 SNP | 第22页 |
1.3 大豆籽粒主要品质性状QTL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3.1 大豆籽粒主要品质性状概况 | 第22-23页 |
1.3.2 大豆QTL主要定位方法 | 第23-25页 |
1.3.3 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 | 第25页 |
1.3.4 大豆脂肪含量的QTL定位 | 第25页 |
1.3.5 大豆脂肪酸含量的QTL定位 | 第25-26页 |
1.3.6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QTL定位 | 第26页 |
1.3.7 大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的QTL定位 | 第26-27页 |
1.4 上位性QTL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4.1 上位性一般定义 | 第27-28页 |
1.4.2 上位性QTL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1.4.3 大豆上位性QTL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5 QTL在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1.5.1 分子辅助育种中DNA标记主要特点 | 第30页 |
1.5.2 QTL应用的局限性 | 第30-32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4-39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2.2.2 田间材料农艺性状调查 | 第34页 |
2.2.3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检测 | 第34-35页 |
2.2.4 生育酚含量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2.2.5 SSR标记分子检测 | 第36-38页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93页 |
3.1 亲本及重组自交系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评价 | 第39-59页 |
3.2 相关性分析 | 第59-64页 |
3.2.1 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3.2.2 大豆农艺性状与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3页 |
3.2.3 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与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3.3 遗传图谱构建 | 第64-68页 |
3.3.1 SSR引物的筛选 | 第64-65页 |
3.3.2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5-68页 |
3.4 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相关QTL定位 | 第68-87页 |
3.4.1 大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QTL定位 | 第68-83页 |
3.4.2 大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加性QTL及其与环境互作 | 第83-85页 |
3.4.3 大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上位QTL及其与环境互作 | 第85-87页 |
3.5 大豆农艺性状相关QTL及其与维生素E QTL的遗传重叠 | 第87-89页 |
3.6 分子辅助筛选高VE大豆新品系 | 第89-93页 |
4 讨论 | 第93-99页 |
4.1 大豆维生素E含量的遗传变异 | 第93页 |
4.2 不同种植环境对大豆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4.3 大豆维生素E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94-95页 |
4.4 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QTL定位 | 第95-97页 |
4.5 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加性QTL与环境互作 | 第97页 |
4.6 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上位QTL与环境互作 | 第97页 |
4.7 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与农艺性状的QTL重叠 | 第97-99页 |
5 结论 | 第99-101页 |
6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