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8页 |
·颗粒物概述 | 第14-17页 |
·国内颗粒物污染状况 | 第17-19页 |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颗粒物的危害与暴露评价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开展研究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研究区域 | 第28-29页 |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典型污染源或敏感点的PM_(2.5)采样与浓度分析 | 第31页 |
·实地问卷调研与统计分析 | 第31页 |
·PM_(2.5)的化学组分分析 | 第31页 |
·PM_(2.5)的暴露水平评价 | 第31页 |
·论文架构与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分析与暴露评价方法 | 第34-48页 |
·采样点和采样仪器的选择 | 第34-38页 |
·采样点的选择 | 第34-35页 |
·PM_(2.5) 采样设备与滤膜 | 第35-38页 |
·PM_(2.5) 膜样品采集与浓度分析 | 第38-42页 |
·采样预处理 | 第38页 |
·样品采集 | 第38-40页 |
·PM_(2.5)浓度计算 | 第40-41页 |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第41-42页 |
·PM_(2.5)的化学组分分析方法 | 第42-45页 |
·水溶性无机离子分析 | 第42-43页 |
·有机碳与元素碳分析 | 第43-45页 |
·PM_(2.5)暴露水平评价方法 | 第45-48页 |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45-46页 |
·暴露水平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某钢铁厂下风向PM_(2.5)浓度与组分特征 | 第48-66页 |
·采样点室内外PM_(2.5)浓度特征 | 第48-51页 |
·采样期间室内外PM_(2.5)日均浓度水平 | 第48-51页 |
·室内外PM_(2.5)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采样点室内外PM_(2.5)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 第51-59页 |
·室内外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特征 | 第51-54页 |
·不同离子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9页 |
·采样点室内外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特征 | 第59-64页 |
·该研究区域室内外PM_(2.5)中含碳组分的时间分布 | 第59-62页 |
·含碳物种与其他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某石化厂下风向PM_(2.5)浓度与组分特征 | 第66-84页 |
·采样点室内外PM_(2.5)浓度特征 | 第66-72页 |
·采样期间室内外PM_(2.5)日均浓度变化 | 第66-70页 |
·室内外PM_(2.5)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70页 |
·室内PM_(2.5)浓度变化规律 | 第70-72页 |
·采样点室内外PM_(2.5)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 第72-77页 |
·室内外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特征 | 第72-74页 |
·不同离子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74-77页 |
·采样点室内外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特征 | 第77-83页 |
·该研究区域室内外PM_(2.5)中含碳组分的时间分布 | 第78-79页 |
·含碳物种与其他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79-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某小学PM_(2.5)浓度、组分特征与暴露评价 | 第84-101页 |
·某小学室内外PM_(2.5)浓度特征 | 第84-87页 |
·采样期间室内外PM_(2.5)日均浓度水平 | 第84-85页 |
·室内外PM_(2.5)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85-86页 |
·室内PM_(2.5)实时浓度变化趋势 | 第86-87页 |
·某小学PM_(2.5)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 第87-91页 |
·室内外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 | 第87-89页 |
·不同离子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89-91页 |
·某小学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特征 | 第91-95页 |
·小学室内外PM_(2.5)中含碳物种的时间分布 | 第91-93页 |
·含碳物种与其他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93-95页 |
·以学龄儿童为例进行暴露水平评价 | 第95-99页 |
·暴露水平评价方法 | 第95-96页 |
·学龄儿童PM_(2.5)暴露水平评价结果讨论 | 第96-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1. 研究结果 | 第101-103页 |
2. 存在的不足 | 第103页 |
3.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附件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