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基本问题 | 第11-21页 |
1.1 环境知情权的含义 | 第11-13页 |
1.1.1 环境知情权与知情权 | 第11-12页 |
1.1.2 环境知情权与环境权 | 第12页 |
1.1.3 环境知情权的含义 | 第12-13页 |
1.2 环境知情权的构成要件 | 第13-17页 |
1.2.1 环境知情权的主体 | 第13-15页 |
1.2.2 环境知情权的客体 | 第15-16页 |
1.2.3 环境知情权的内容 | 第16-17页 |
1.3 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定义及功能 | 第17-21页 |
1.3.1 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定义 | 第17-18页 |
1.3.2 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功能 | 第18-21页 |
2 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 | 第21-33页 |
2.1 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基本架构 | 第21-26页 |
2.1.1 环境监测制度 | 第21-23页 |
2.1.2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23-25页 |
2.1.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 第25-26页 |
2.1.4 环境知情权义务主体追责制度 | 第26页 |
2.2 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缺失 | 第26-31页 |
2.2.1 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中已有制度的不足 | 第26-29页 |
2.2.2 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29-31页 |
2.3 当前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31-33页 |
2.3.1 新《环境保护法》的颁布 | 第31页 |
2.3.2 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兴起 | 第31-32页 |
2.3.3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高发 | 第32-33页 |
3 域外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借鉴研究 | 第33-40页 |
3.1 国际社会中的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3.1.1 全球性国际组织的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3.1.2 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 | 第34页 |
3.2 主要发达国家有关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34-37页 |
3.2.1 俄罗斯《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知情权的肯定 | 第35页 |
3.2.2 日本以《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的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 | 第35-36页 |
3.2.3 美国信息公开法与环境法相结合的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3.3 域外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3.3.1 要分阶段推进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障 | 第37页 |
3.3.2 要灵活选择环境知情权保护方式 | 第37-38页 |
3.3.3 要不断拓宽环境信息公开的界限 | 第38页 |
3.3.4 要重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结合 | 第38-40页 |
4 完善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建议 | 第40-48页 |
4.1 加强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中已有制度的完善 | 第40-44页 |
4.1.1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 第40-42页 |
4.1.2 拓展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42-43页 |
4.1.3 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结合 | 第43页 |
4.1.4 严格义务主体责任追究制 | 第43-44页 |
4.2 提高环境知情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完整性 | 第44-48页 |
4.2.1 扩大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 | 第44页 |
4.2.2 构建环境知情权的救济制度 | 第44-46页 |
4.2.3 鼓励扶持民间环保组织,推动机制的顺畅运行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