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线损的构成及分类 | 第10-12页 |
·线损的定义 | 第10-11页 |
·线损的构成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理论线损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降损增效的措施 | 第13-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技术线损的计算分析方法 | 第17-23页 |
·技术线损计算所需的数据 | 第17页 |
·技术线损计算的范围对象 | 第17-18页 |
·常用的线损计算方法及其比较 | 第18-22页 |
·平均电流法及其特点 | 第18-19页 |
·均方根电流法及其特点 | 第19-20页 |
·最大电流法及其特点 | 第20页 |
·潮流法 | 第20-21页 |
·常用方法比较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影响线损因素分析及降损措施 | 第23-39页 |
·技术线损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三相不平衡对变压器和输电线路损耗的影响 | 第24-26页 |
·管理线损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技术线损的降损措施 | 第26-37页 |
·合理安排电源分布与及输电距离 | 第26-27页 |
·合理调节系统电压 | 第27-28页 |
·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 第28-29页 |
·合理安排线路负荷电流 | 第29-30页 |
·合理安排变压器的运行状态 | 第30-32页 |
·合理改造配电变压器 | 第32页 |
·合理安排变压器三相负荷 | 第32-33页 |
·合理安排无功 | 第33-37页 |
·管理线损的降损措施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黄埔供电分局线损分析及降损方案 | 第39-48页 |
·2010 年辖下配网线损现状 | 第39页 |
·基于无功补偿调整的降损方案 | 第39-44页 |
·南岗F14 线损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南岗F14 馈线基于不同负荷率的线损计算 | 第40-41页 |
·降损方案 | 第41-43页 |
·各种补偿方案的效果比较 | 第43-44页 |
·基于减少供电半径的降损方案 | 第44-45页 |
·文冲F7 线损分析 | 第44页 |
·降损方案 | 第44-45页 |
·合理选择线路截面的降损方案 | 第45-47页 |
·南岗F14 降损方案 | 第45-46页 |
·文冲F7 降损方案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GIS 与IEC61970CIM 的配网管理线损分析系统的探讨 | 第48-57页 |
·传统线损分析系统的不足 | 第48-49页 |
·配电网线损计算分析系统引入GIS 的可行性 | 第49页 |
·基于GIS 系统的配电网线损计算分析系统探讨 | 第49-52页 |
·系统结构 | 第49-50页 |
·线损计算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50-52页 |
·接口适配器 | 第52页 |
·基于IEC61970CIM 的配电网线损计算分析系统 | 第52-55页 |
·公共信息模型(IEC61970CIM)概述 | 第52-53页 |
·IEC61970CIM 电网模型 | 第53-54页 |
·IEC61970CIM 拓扑连接模型 | 第54页 |
·IEC61970CIM 客户模型 | 第54-55页 |
·通过IEC61970CIM 接口适配器实现的数据同步功能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