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关于网台联动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实行多平台传播战略 | 第16-23页 |
一、电视媒体的市场垄断被打破 | 第16页 |
二、人群的收视习惯发生改变 | 第16-17页 |
三、新媒体的媒介优势 | 第17-20页 |
(一) 网站:海量化存储和自由回放 | 第17页 |
(二) 微博:碎片化传播和自由评论 | 第17-18页 |
(三) 微信公众平台:全方位沟通与互动 | 第18-20页 |
四、“奔跑吧兄弟”营销推广的多平台建构 | 第20-23页 |
(一) 网台联动拓宽传播 | 第21页 |
(二) 微博互动推高收视 | 第21-22页 |
(三) 微信助力提升影响 | 第22页 |
(四) “奔跑吧兄弟”多平台传播结构示意图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平台的建构 | 第23-30页 |
一、图文消息的推送 | 第24-28页 |
(一) 推送的时间和频率 | 第24-26页 |
(二) 单图文和多图文数量占比 | 第26-27页 |
(三) 图文消息的阅读数和点赞数 | 第27-28页 |
(四) 内容和主题 | 第28页 |
二、自定义菜单的设置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号的多平台联动 | 第30-39页 |
一、“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号与电视台的联动 | 第30-32页 |
(一) 资源借用 | 第30-31页 |
(二) 推广互补 | 第31-32页 |
二、“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号与网站的联动 | 第32-33页 |
(一) 融合嫁接 | 第32-33页 |
(二) 评论互通 | 第33页 |
三、“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联动 | 第33-35页 |
(一) 推荐导流 | 第33-34页 |
(二) 内容共振 | 第34-35页 |
四、“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号与QQ和微信的联动 | 第35-37页 |
(一) 自由链接 | 第35-36页 |
(二) 诱导分享 | 第36-37页 |
五、“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号多平台联动结构图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奔跑吧兄弟”微信公众号多平台表现出的不足 | 第39-43页 |
一、与用户的沟通相对被动 | 第39-40页 |
(一) 回复被动 | 第39页 |
(二) 评论功能形同虚设 | 第39-40页 |
二、忽略深层价值的创新 | 第40-41页 |
(一) 内容的整合性不强 | 第40页 |
(二) 互动效果欠佳 | 第40-41页 |
三、推广自我的力度相对不足 | 第41-43页 |
(一) 缺少转发关注的引导语 | 第41-42页 |
(二) 推广矩阵尚未搭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关于电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相关建议 | 第43-48页 |
一、尊重粉丝: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 | 第43-44页 |
(一) 媒体组织结构一体化 | 第43页 |
(二) 共同生产和管理 | 第43-44页 |
二、内容为王:提供优质的内容产品 | 第44-45页 |
(一) 多渠道整合内容 | 第44页 |
(二) 构建大市场 | 第44-45页 |
(三) 把握好内容的独立性与融合性 | 第45页 |
三、注重互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 第45-47页 |
(一) 快速回复 | 第45-46页 |
(二) 完善内容形式 | 第46页 |
(三) 丰富互动形式 | 第46-47页 |
四、创新形式:让联动贯穿始终 | 第47-48页 |
(一) 追寻内容的反向输出 | 第47页 |
(二) 开展社区化运营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