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水域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背景技术 | 第13-22页 |
2.1 水流建模技术 | 第13-15页 |
2.1.1 基于几何模型的建模 | 第13-14页 |
2.1.2 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 | 第14页 |
2.1.3 基于海浪谱模型的建模 | 第14-15页 |
2.1.4 基于粒子系统的建模 | 第15页 |
2.2 BP神经网络 | 第15-18页 |
2.2.1 BP神经网络概述 | 第15-17页 |
2.2.2 BP神经网络算法 | 第17-18页 |
2.3 三维可视化技术 | 第18-21页 |
2.3.1 OSG渲染引擎 | 第18-20页 |
2.3.2 OSGEarth渲染引擎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系统结构设计 | 第22-28页 |
3.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22-23页 |
3.2 中间层设计 | 第23-26页 |
3.2.1 瓦片分割与纹理索引模块 | 第23-24页 |
3.2.2 水流建模模块 | 第24页 |
3.2.3 光照分析模块 | 第24-25页 |
3.2.4 神经网络训练模块 | 第25页 |
3.2.5 水位计算模块 | 第25-26页 |
3.3 应用层设计 | 第26-27页 |
3.3.1 水域模拟可视化 | 第26页 |
3.3.2 用户交互式漫游与控制模块 | 第26-27页 |
3.3.3 用户界面设计 | 第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河道水位计算方法研究 | 第28-35页 |
4.1 河道水位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4.1.1 水动力学模型方法 | 第28-29页 |
4.1.2 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 | 第29页 |
4.2 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 | 第29-33页 |
4.2.1 网络因子确定 | 第30页 |
4.2.2 样本数据预处理 | 第30-32页 |
4.2.3 网络拓扑结构及参数设计 | 第32-33页 |
4.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水域模拟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 第35-45页 |
5.1 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 | 第35-40页 |
5.1.1 地形、地貌数据的管理与调度 | 第35-38页 |
5.1.2 地物建筑模型的构建 | 第38-40页 |
5.2 水流模拟三维可视化 | 第40-44页 |
5.2.1 基于FFT的水面建模 | 第41-43页 |
5.2.2 水面光照效果分析 | 第43-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评估 | 第45-59页 |
6.1 数据层实现 | 第45页 |
6.2 中间层实现 | 第45-50页 |
6.2.1 瓦片分割与纹理索引模块 | 第45-46页 |
6.2.2 水流建模模块 | 第46-47页 |
6.2.3 光照分析模块 | 第47-48页 |
6.2.4 神经网络训练模块 | 第48-49页 |
6.2.5 水位计算模块 | 第49-50页 |
6.3 应用层实现 | 第50-53页 |
6.3.1 用户交互式漫游与控制模块 | 第50-51页 |
6.3.2 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 | 第51页 |
6.3.3 水流模拟三维可视化 | 第51-52页 |
6.3.4 水位可视化 | 第52-53页 |
6.4 结果评估 | 第53-58页 |
6.4.1 系统帧频率评估 | 第54页 |
6.4.2 系统三维可视化效果展示 | 第54-5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59页 |
7.2 工作不足与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