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综述 | 第11-23页 |
1. 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概述 | 第11-15页 |
1.1 下肢的解剖学基础 | 第11-12页 |
1.2 下肢的功能特征 | 第12-13页 |
1.3 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表现 | 第13-14页 |
1.4 影响下肢步行能力的因素 | 第14-15页 |
2. 中风偏瘫后步行能力障碍的康复研究 | 第15-21页 |
2.1 祖国医学对中风偏瘫后步行能力障碍的认识 | 第15-17页 |
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偏瘫后步行能力障碍的认识 | 第17-18页 |
2.3 中风偏瘫后步行功能障碍的祖国医学治疗 | 第18-19页 |
2.4 中风偏瘫后步行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19-21页 |
3. 步态分析评估中风后步行能力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3.1 步态分析的概述 | 第21页 |
3.2 步态分析方法 | 第21页 |
3.3 中风患者步态分析常用参数: | 第21-22页 |
3.3.1 时空参数 | 第21页 |
3.3.2 时相参数 | 第21-22页 |
3.4 步态分析的应用 | 第22-23页 |
临床研究 | 第23-3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3-25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2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1.5 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 第25页 |
2. 针具及仪器 | 第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3.1 随机方法 | 第25页 |
3.2 盲法 | 第25页 |
3.3 对照设计 | 第25-26页 |
3.4 疗程 | 第26页 |
3.5 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3.5.1 步态分析系统 | 第26-27页 |
3.5.2 如何应用此步态分析系统 | 第27页 |
3.6 观察指标 | 第27-28页 |
3.6.1 时空及时相参数 | 第27-28页 |
3.6.2 量表分析 | 第28页 |
3.7 统计学处理 | 第28页 |
4. 结果 | 第28-32页 |
4.1 基线资料分析 | 第28-29页 |
4.2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指标的对比 | 第29-30页 |
4.2.1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步速的对比 | 第29页 |
4.2.2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步频的对比 | 第29页 |
4.2.3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步长的对比 | 第29-30页 |
4.3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步态分析时相参数指标的对比 | 第30页 |
4.3.1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双支撑相的对比 | 第30页 |
4.4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下肢Fugl-Meyer量表的对比 | 第30-31页 |
4.5 腰腹部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Tinnetti量表的对比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6页 |
1. 本篇论文的创新点 | 第32页 |
2. 选穴方面的多重考虑 | 第32-33页 |
3. 腰腹部电针结合常规针刺有可能会激活脊髓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CPG) | 第33页 |
4. 步态分析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观察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5.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5页 |
6. 对本课题的下一步研究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表 | 第41-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