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1 归纳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6-19页 |
1.5.1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的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2.1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内涵 | 第19-21页 |
2.2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3页 |
2.3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寻求退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7页 |
2.3.1 非营利属性决定 | 第23-24页 |
2.3.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决定 | 第24页 |
2.3.3 预算约束决定 | 第24页 |
2.3.4 市场化运作方式决定 | 第24-25页 |
2.3.5 避免挤出效应决定 | 第25-27页 |
3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现状 | 第27-45页 |
3.1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历程 | 第27-30页 |
3.1.1 探索起步阶段(2002-2006 年) | 第28-29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2007-2008 年) | 第29页 |
3.1.3 规范发展阶段(2009-2010 年) | 第29页 |
3.1.4 全面发展阶段(2011 年至今) | 第29-30页 |
3.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相关制度规范 | 第30-33页 |
3.3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退出模式及路径 | 第33-38页 |
3.3.1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退出模式 | 第33-36页 |
3.3.2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退出路径 | 第36-38页 |
3.4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退出的关键环节 | 第38-40页 |
3.4.1 确定退出时机 | 第39-40页 |
3.4.2 选择退出路径 | 第40页 |
3.4.3 评估退出结果 | 第40页 |
3.5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的案例分析 | 第40-45页 |
3.5.1 股权回购方式退出案例 | 第41-42页 |
3.5.2 产权交易所公开转让方式退出案例 | 第42-45页 |
4 我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存在的问题 | 第45-51页 |
4.1 退出制度体系不完善 | 第45-46页 |
4.1.1 政策规范文件不完备 | 第45-46页 |
4.1.2 容错机制缺失 | 第46页 |
4.1.3 绩效评价不全面 | 第46页 |
4.2 基金整体规划缺失 | 第46-48页 |
4.2.1 基金管理分散 | 第47页 |
4.2.2 退出方案设计千篇一律 | 第47-48页 |
4.3 资本结构不合理 | 第48-49页 |
4.3.1 基金再融资问题 | 第48-49页 |
4.3.2 政府资金劣后问题 | 第49页 |
4.4 政府专业人才匮乏 | 第49-50页 |
4.5 退出市场基础不足 | 第50-51页 |
5 对策建议 | 第51-59页 |
5.1 健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制度体系 | 第51-53页 |
5.1.1 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退出相关政策规范文件 | 第51-52页 |
5.1.2 财政作为出资人积极推动建立容错机制 | 第52-53页 |
5.1.3 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 | 第53页 |
5.2 完善基金整体规划 | 第53-55页 |
5.2.1 建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统一管理机构 | 第54页 |
5.2.2 多样化退出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5.3 提升风险控制机制,严格把关资本结构 | 第55-56页 |
5.3.1 建立社会资本准入机制 | 第55页 |
5.3.2 加强政府监管,秉持风险共担原则 | 第55-56页 |
5.4 培养政府专业人才 | 第56页 |
5.5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第56-57页 |
5.5.1 加强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 | 第56-57页 |
5.5.2 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 | 第57页 |
5.6 加强退出过程中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