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2 氧化铝简介 | 第12-14页 |
1.2.1 氧化铝的性质与晶型转变 | 第12-13页 |
1.2.2 氧化铝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氧化铝晶体的生长习性 | 第14页 |
1.3 片状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1.3.1 高温固相法 | 第14-16页 |
1.3.2 水热法 | 第16-17页 |
1.4 熔融盐法(MSS)制备片状氧化铝 | 第17-23页 |
1.4.1 熔融盐简介 | 第17-19页 |
1.4.2 熔融盐法概述 | 第19-20页 |
1.4.3 熔融盐法(MSS)在制备无机粉体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4 熔融盐法(MSS)合成片状氧化铝的现状 | 第21-23页 |
1.5 片状氧化铝的应用 | 第23-25页 |
1.5.1 用作增韧剂 | 第23页 |
1.5.2 用作填充剂 | 第23页 |
1.5.3 用于耐火材料 | 第23-24页 |
1.5.4 用于化妆品领域 | 第24页 |
1.5.5 用于珠光颜料领域 | 第24-25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 第27-32页 |
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27页 |
2.2 实验与测试设备 | 第27-28页 |
2.3 样品的主要测试与表征 | 第28-32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8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8-29页 |
2.3.3 热分析测试(TG-DSC) | 第29页 |
2.3.4 激光粒度分析 | 第29页 |
2.3.5 比表面积测定 | 第29-30页 |
2.3.6 片状氧化铝粉体粒径与厚度(径厚比)表征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高温固相法制备片状氧化铝粉体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样品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 第32-33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3-41页 |
3.2.1 煅烧温度对氧化铝晶型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2 煅烧温度对片状氧化铝的比表面积和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保温时间对片状氧化铝比表面积和平均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氟化铝添加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5 添加剂氟化铝作用机理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熔融盐制备片状氧化铝 | 第43-8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熔融盐法合成片状氧化铝的原理 | 第43-44页 |
4.3 样品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 第44-45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80页 |
4.4.1 不同的铝盐对比 | 第45-47页 |
4.4.2 不同熔融盐种类对片状氧化铝形貌的影响 | 第47-51页 |
4.4.3 硫酸盐比例对片状氧化铝形貌的影响 | 第51-56页 |
4.4.4 烧成制度的确定 | 第56-61页 |
4.4.4.1 煅烧温度对氧化铝晶型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4.2 不同煅烧温度对片状氧化铝平均粒径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4.3 保温时间对片状氧化铝平均粒径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5 片状氧化铝粉体粒径大小控制的尝试 | 第61-70页 |
4.4.5.1 添加纳米晶种对片状 α-Al_2O_3粉体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63-65页 |
4.4.5.2 添加片状晶种对片状 α-Al_2O_3粉体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65-69页 |
4.4.5.3 片状 α-Al_2O_3粉体粒径的预测与模型建立 | 第69-70页 |
4.4.6 添加剂对片状氧化铝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 第70-80页 |
4.4.6.1 磷酸三钠对片状氧化铝形貌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6.2 Ti~(4+)对氧化铝晶型与形貌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6.3 Ti~(4+)对片状氧化铝粒径大小与厚度的影响 | 第73-76页 |
4.4.6.4 Ti~(4+)作用机理分析 | 第76-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