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职称评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7-26页 |
(一) "职称"的含义及"职称评审"的含义 | 第17页 |
(二) 职称评审的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 激励理论 | 第18-19页 |
3. 公平理论 | 第19-22页 |
4. 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22-23页 |
(三) 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的特点 | 第23-26页 |
二、内蒙古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3页 |
(一)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现状 | 第26-27页 |
1. 职称评审依据的文件 | 第26页 |
2. 评审流程 | 第26页 |
3. 评审现状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二) 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现状 | 第27-28页 |
1. 职称评审依据的文件 | 第27-28页 |
2. 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途径 | 第28页 |
3. 评审流程 | 第28页 |
4. 现状分析 | 第28页 |
(三) 内蒙古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1. 不利于高职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 第28-30页 |
2. 不利于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 第30-31页 |
3. 阻碍高职院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第31页 |
4. 无法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 第31-32页 |
5. 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入围难 | 第32页 |
6. 中级职称评审凸显不公平 | 第32-33页 |
三、内蒙古高职院校职称评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一) 主观人文因素 | 第33-34页 |
1. 社会文化发展的惯性影响 | 第33页 |
2. 基层初评出现异化 | 第33-34页 |
(二) 客观实际因素 | 第34-37页 |
1. 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标准设置失衡 | 第34-35页 |
2. 对高职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经历及实践能力规定缺失 | 第35页 |
3. 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的管理存在不足 | 第35页 |
4. 中级职称评审标准政策性缺失 | 第35-37页 |
四、国内外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经验特点及启示 | 第37-42页 |
(一) 国外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经验特点及启示 | 第37-39页 |
1. 美国的经验及特点 | 第37-38页 |
2. 英国的经验及特点 | 第38页 |
3. 德国的经验及特点 | 第38页 |
4. 日本的经验及特点 | 第38-39页 |
(二) 国内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改革特点及启示 | 第39-42页 |
1. 职称评审条件设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 第40页 |
2. 明确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 | 第40页 |
3. 强调教师参加工作实践的重要性 | 第40页 |
4. 突出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用性 | 第40-42页 |
五、内蒙古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的原则及对策 | 第42-54页 |
(一) 职称改革原则 | 第42-44页 |
1. 独立设定原则 | 第42页 |
2. 实践能力为导向原则 | 第42-43页 |
3. 分类考量原则 | 第43页 |
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3页 |
5. 多方参与(企业参与)原则 | 第43-44页 |
(二) 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对策 | 第44-54页 |
1. 建立健全的法律政策保障性机制 | 第44-45页 |
2. 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 | 第45-50页 |
3. 建立科学、专业的培训机制和体系 | 第50-51页 |
4. 建立规范的制度激励机制 | 第51-52页 |
5. 促使职称工作常态化和加强聘后管理制度 | 第52-53页 |
6. 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管理 | 第53页 |
7. 取消职称基层初评 | 第53页 |
8. 建立复核与仲裁制度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