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草莓灰霉病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 番茄/草莓灰霉病第12-14页
        1.1 番茄灰霉病第12-13页
        1.2 草莓灰霉病第13-14页
    2 灰霉病菌分类概况第14-16页
        2.1 葡萄孢属真菌的分类地位第14-15页
        2.2 灰葡萄孢的生物学特性及病害循环第15-16页
    3 灰葡萄孢的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6-19页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草莓灰霉病菌分离第20-29页
    1 材料第20-21页
        1.1 菌株来源第20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20-21页
    2 试验方法第21-22页
        2.1 样品采集地点第21页
        2.2 样品采集方法第21页
        2.3 分离纯化第21-22页
        2.4 菌株保存第22页
        2.5 形态学方法观察第22页
        2.6 筛选环酰菌胺浓度第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3.1 番茄与草莓灰霉菌株的采集及分离结果第22-25页
        3.2 环酰菌胺浓度筛选结果第25-27页
    4 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草莓上灰葡萄孢多样性研究第29-46页
    1 材料第29-30页
        1.1 供试菌株第29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29-30页
    2 试验方法第30-34页
        2.1 番茄和草莓不同菌株对环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第30页
        2.2 收集菌丝并冻干第30-31页
        2.3 CTAB法提取菌丝DNA第31-32页
        2.4 PCR扩增第32-33页
        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3页
        2.6 酶切实验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44页
        3.1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和草莓灰霉病菌的种类分析第34-36页
            3.1.1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灰霉病菌的种类分析第34页
            3.1.2 湖北省保护地草莓灰霉病菌的种类分析第34-36页
        3.2 番茄和草莓不同菌株对环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结果第36-38页
        3.3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与草莓灰霉病菌转座子类型结果分析第38-42页
            3.3.1 湖北省保护地番茄灰霉病菌转座子多样性结果分析第38-41页
            3.3.2 湖北省保护地草莓灰霉病菌转座子多样性分析第41-42页
        3.4 番茄和草莓灰霉病菌Bc-hch基因检测及AFLP分型第42-44页
            3.4.1 番茄菌株Bc-hch基因检测及AFLP分型第42-44页
            3.4.2 草莓菌株Bc-hch基因检测及AFLP分型第44页
    4 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菌株HBtom-116 分类属性鉴定第46-66页
    1 材料第46-47页
        1.1 供试菌株第46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46-47页
    2 试验方法第47-53页
        2.1 菌株HBtom-116 培养形态观察第47页
        2.2 菌株HBtom-116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显微观察第47页
        2.3 菌株HBtom-116 生长速度测定第47页
        2.4 菌株HBtom-116 致病力测定第47-49页
            2.4.1 番茄离体叶片致病力测定第47-48页
            2.4.2 番茄果实致病力测定第48页
            2.4.3 番茄活体叶片致病力测定第48-49页
            2.4.4 油菜离体叶片致病力测定第49页
        2.5 菌株HBtom-116 分子检测第49-53页
            2.5.1 分子检测的引物及反应程序第49-51页
            2.5.2 DNA凝胶回收第51页
            2.5.3 连接与转化第51-52页
            2.5.4 微卫星标记第52-53页
        2.6 数据统计分析第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64页
        3.1 菌株HBtom-116 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第53-60页
            3.1.1 菌株HBtom-116 的培养形态观察结果第53-54页
            3.1.2 菌株HBtom-116 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显微形态第54-55页
            3.1.3 菌株HBtom-116 生长速度测定结果第55页
            3.1.4 菌株HBtom-116 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第55-60页
        3.2 菌株HBtom-116 分子鉴定结果第60-64页
            3.2.1 菌株HBtom-116 转座子类型、Bc-hch以及酶切检测结果第60-62页
            3.2.2 菌株HBtom-116 进化树分析结果第62-64页
            3.2.3 菌株HBtom-116 的微卫星标记结果第64页
    4 讨论第64-66页
第五章 菌株HBstr-336 分类属性鉴定第66-79页
    1 材料第66-67页
        1.1 供试菌株第66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66-67页
    2 试验方法第67-69页
        2.1 菌株HBstr-336 的培养形态观察第67页
        2.2 菌株HBstr-336 生长速度测定第67页
        2.3 菌株HBstr-336 的致病力测定第67-69页
            2.3.1 菌株HBstr-336 在油菜离体叶片上致病力测定第67-68页
            2.3.2 菌株HBstr-336 在蚕豆离体叶片上致病力测定第68页
            2.3.3 菌株HBstr-336 在其他植物上致病力测定第68-69页
        2.4 菌株HBstr-336 的分生孢子形态观察第69页
        2.5 菌株HBstr-336 分子鉴定第69页
        2.6 数据统计分析第6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3.1 菌株HBstr-336 的培养形态结果第69-71页
        3.2 菌株HBstr-336 生长速度测定结果第71页
        3.3 菌株HBstr-336 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第71-75页
            3.3.1 菌株HBstr-336 在油菜离体叶片上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第71-72页
            3.3.2 菌株HBstr-336 在蚕豆离体叶片上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第72-73页
            3.3.3 菌株HBstr-336 在其他植物上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第73-75页
        3.4 菌株HBstr-336 的分生孢子形态观察结果第75-76页
        3.5 菌株HBstr-336 的分子检测结果第76-77页
    4 讨论第77-79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预防硅凝胶假体植入术后包膜挛缩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Cu2O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VOCs传感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