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轨电车在城市地区适应性及可行性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界定及既有规范对比分析 | 第15-27页 |
2.1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界定 | 第15-16页 |
2.2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功能定位 | 第16页 |
2.3 既有参考规范对比分析 | 第16-26页 |
2.3.1 运能 | 第16-19页 |
2.3.2 最小曲线半径 | 第19-23页 |
2.3.3 最大爬坡能力 | 第23-24页 |
2.3.4 站台宽度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地区适应性研究 | 第27-59页 |
3.1 区域适用性 | 第27-38页 |
3.1.1 城市区域的适用 | 第27-32页 |
3.1.2 运能匹配 | 第32页 |
3.1.3 速度匹配 | 第32-38页 |
3.2 技术适用性 | 第38-47页 |
3.2.1 最小曲线半径 | 第38-42页 |
3.2.2 最大爬坡能力 | 第42-43页 |
3.2.3 道路宽度 | 第43-47页 |
3.3 经济适用性 | 第47-57页 |
3.3.1 造价 | 第47-52页 |
3.3.2 运营成本 | 第52-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实施可行性研究 | 第59-71页 |
4.1 道路及工程实施条件 | 第59-60页 |
4.1.1 沿线道路工程 | 第59-60页 |
4.1.2 沿线桥梁及通道工程 | 第60页 |
4.1.3 沿线管线综合工程 | 第60页 |
4.2 道路的交通组织 | 第60-67页 |
4.2.1 道路与有轨电车关系 | 第60-65页 |
4.2.2 机动车交通组织 | 第65-67页 |
4.2.3 慢行交通组织 | 第67页 |
4.3 普通公交和交通换乘的组织 | 第67-70页 |
4.3.1 普通公交组织 | 第67-69页 |
4.3.2 交通换乘组织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在苏州高新区的应用 | 第71-86页 |
5.1 工程概况和线路建设的必要性 | 第72-75页 |
5.1.1 工程概况 | 第72-73页 |
5.1.2 线路建设的必要性 | 第73-75页 |
5.2 区域适用性 | 第75-76页 |
5.2.1 人口密度、面积、人口数量 | 第75页 |
5.2.2 系统能力 | 第75-76页 |
5.2.3 速度 | 第76页 |
5.3 技术适用性 | 第76-81页 |
5.3.1 最小曲线半径和最大爬坡能力 | 第76-77页 |
5.3.2 T3主线标准车站 | 第77-78页 |
5.3.3 T3主线标准横断面 | 第78-81页 |
5.4 经济适用性 | 第81-82页 |
5.4.1 投资估算 | 第81页 |
5.4.2 运营成本 | 第81-82页 |
5.4.3 国民经济评价 | 第82页 |
5.5 交通组织方案 | 第82-85页 |
5.5.1 沿线道路规划情况 | 第82-84页 |
5.5.2 合理的交叉口组织策略 | 第84-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