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文化、地域文化与两汉三国文化 | 第20-21页 |
一、文化的定义 | 第20页 |
二、地域文化 | 第20-21页 |
三、两汉三国文化 | 第21页 |
第二节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 | 第22-25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 第22-23页 |
二、两汉三国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两汉三国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 | 第25-31页 |
第一节 两汉三国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 | 第25-29页 |
一、两汉三国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二、两汉三国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两汉三国文化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原则 | 第29-31页 |
一、目的性原则 | 第29页 |
二、导向性原则 | 第29-30页 |
三、综合性原则 | 第30页 |
四、通俗性原则 | 第30页 |
五、创新性原则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两汉三国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两汉三国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定 | 第31-33页 |
一、总目标 | 第31-32页 |
二、分类目标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两汉三国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内容设置 | 第33-34页 |
一、历史人物 | 第33页 |
二、历史景点 | 第33-34页 |
三、民俗风情 | 第34页 |
第三节 两汉三国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体例编写 | 第34-39页 |
一、三国文化之魂——诸葛亮 | 第34-35页 |
二、丝绸之路凿空者——张骞 | 第35-37页 |
三、蜀道通天下——石门栈道 | 第37-39页 |
第四节 两汉三国文化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39-43页 |
一、评价理念 | 第39页 |
二、评价原则 | 第39-40页 |
三、评价实施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