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7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6-7页 |
1.2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利用 | 第7-12页 |
1.2.1 太阳能利用的优点 | 第7-8页 |
1.2.2 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 | 第8-10页 |
1.2.3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 | 第10页 |
1.2.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情况 | 第10-12页 |
1.3 杀虫灯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3.1 白炽灯 | 第12页 |
1.3.2 黑光灯 | 第12-13页 |
1.3.3 高压汞灯 | 第13页 |
1.3.4 频振式杀虫灯 | 第13页 |
1.3.5 太阳能杀虫灯 | 第13-14页 |
1.4 太阳能杀虫灯的构成 | 第14-15页 |
1.5 太阳能杀虫灯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6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太阳能电池 | 第17-29页 |
2.1 太阳能电池原理及构造 | 第17-18页 |
2.2 太阳能电池分类 | 第18-20页 |
2.3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性 | 第20-25页 |
2.3.1 太阳能电池的极性 | 第20-21页 |
2.3.2 太阳能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 | 第21-25页 |
2.4 硅太阳能电池 | 第25-28页 |
2.4.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 第26-27页 |
2.4.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 第27页 |
2.4.3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 第27-28页 |
2.5 其他材料的太阳能电池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n-β-FeSi_2/p-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模拟 | 第29-38页 |
3.1 β-FeSi_2的性质及其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3.2 电池结构模型及模拟参数设置 | 第30-32页 |
3.3 β-FeSi_2层厚度对太阳能电池特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β-FeSi_2层掺杂浓度对太阳能电池特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 温度对太阳能电池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设计 | 第38-47页 |
4.1 光伏发电系统容量的影响因素 | 第38页 |
4.2 太阳能电池方阵容量计算 | 第38-41页 |
4.3 蓄电池容量计算 | 第41-42页 |
4.4 以贵阳地区为例的容量设计 | 第42-46页 |
4.4.1 我国主要城市的辐射参数 | 第42-43页 |
4.4.2 太阳能杀虫灯系统组件 | 第43-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太阳能杀虫灯控制器的设计 | 第47-68页 |
5.1 太阳能杀虫灯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5.1.1 串联型充放电控制器 | 第47-48页 |
5.1.2 并联型充放电控制器 | 第48-49页 |
5.2 AT89S52单片机构成的控制器 | 第49-61页 |
5.2.1 AT89S52型单片机系统简介 | 第50-52页 |
5.2.2 AT89S52型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 第52-54页 |
5.2.3 充放电电路 | 第54-55页 |
5.2.4 电压采集电路 | 第55页 |
5.2.5 A/D转换电路 | 第55-57页 |
5.2.6 显示电路 | 第57-59页 |
5.2.7 温湿度采集模块 | 第59-61页 |
5.2.8 控制器整体电路原理图 | 第61页 |
5.3 太阳能杀虫灯充放电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第61-67页 |
5.3.1 控制器整体设计思路 | 第62-63页 |
5.3.2 白天控制流程 | 第63-65页 |
5.3.3 夜晚控制流程 | 第65-66页 |
5.3.4 温度补偿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太阳能杀虫灯的外观设计与系统测试 | 第68-78页 |
6.1 太阳能杀虫灯的三维结构设计 | 第68-73页 |
6.1.1 Solidworks软件简介 | 第68页 |
6.1.2 太阳能杀虫灯整体结构图 | 第68-70页 |
6.1.3 太阳能杀虫灯分离结构图 | 第70-73页 |
6.2 太阳能杀虫灯的二维图设计 | 第73-76页 |
6.2.1 AutoCAD软件简介 | 第73页 |
6.2.2 太阳能杀虫灯二维结构图 | 第73-76页 |
6.3 太阳能杀虫灯系统的测试 | 第76-77页 |
6.3.1 系统的充电测试 | 第76-77页 |
6.3.2 系统的放电测试 | 第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总结 | 第78-79页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