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臭氧气浮工艺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概述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第10页 |
1.1.2 污水回用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1.1.3 深度处理工艺局限性及强化处理 | 第12-14页 |
1.1.4 臭氧氧化技术在深度处理回用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 臭氧气浮一体化工艺的提出 | 第15-25页 |
1.2.1 臭氧气浮工艺提出的背景 | 第15-16页 |
1.2.2 臭氧气浮工艺原理 | 第16-22页 |
1.2.3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的提出 | 第22-25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5-28页 |
1.3.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3.4 课题来源 | 第26-28页 |
2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系统及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2.1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 | 第28-32页 |
2.1.1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系统组成 | 第28-30页 |
2.1.2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运行流程 | 第30-32页 |
2.1.3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特点 | 第32页 |
2.2 实验用水概况 | 第32-3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2.3.1 常规指标 | 第33-34页 |
2.3.2 有机物指标 | 第34-35页 |
2.3.3 微生物指标 | 第35页 |
2.4 工艺运行影响因子 | 第35-38页 |
2.4.1 溶气压 | 第36页 |
2.4.2 混凝剂投加量 | 第36-37页 |
2.4.3 回流比 | 第37-38页 |
3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运行效果评价 | 第38-56页 |
3.1 工艺最佳工况分析 | 第38-39页 |
3.2 常规指标的去除情况 | 第39-43页 |
3.2.1 对色度的去除情况 | 第39-40页 |
3.2.2 对浊度的去除情况 | 第40-41页 |
3.2.3 对总磷的去除情况 | 第41-43页 |
3.3 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第43-47页 |
3.3.1 三维荧光分析 | 第43-44页 |
3.3.2 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44页 |
3.3.3 对TOC的去除情况 | 第44-46页 |
3.3.4 对UV254的去除情况 | 第46-47页 |
3.4 微生物指标的去除情况 | 第47-48页 |
3.5 接触区气絮颗粒粒径分布 | 第48-50页 |
3.6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各级功效对比 | 第50-52页 |
3.6.1 常规指标去除的对比分析 | 第51页 |
3.6.2 有机物指标去除的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3.6.3 微生物指标去除的对比分析 | 第52页 |
3.7 与常规处理工艺的效果比较 | 第52-53页 |
3.8 小结 | 第53-56页 |
4 多级臭氧气浮工艺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 第56-62页 |
4.1 建设背景 | 第56页 |
4.2 工程规模及处理工艺 | 第56-58页 |
4.2.1 工程规模 | 第56页 |
4.2.2 处理工艺及处理流程 | 第56-57页 |
4.2.3 进水水质以及回用水水质要求 | 第57-58页 |
4.3 处理效果评价 | 第58-59页 |
4.4 多级臭氧气浮工程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59-6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页 |
5.2 建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