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非金属掺杂介孔TiO2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1.1 TiO_2光催化氧化机理第17-18页
    1.2 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第18-21页
        1.2.1 晶体结构的影响第19页
        1.2.2 晶体粒径的影响第19-20页
        1.2.3 表面态性质的影响第20页
        1.2.4 反应温度和溶液pH值第20-21页
    1.3 TiO_2光催化技术研究中的瓶颈问题第21-23页
        1.3.1 催化剂在太阳能利用中的主要问题第21页
        1.3.2 纳米光催化剂量子利用率的问题第21页
        1.3.3 纳米TiO_2光催化剂应用中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1.3.4 光催化水处理技术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第22-23页
    1.4 提高TiO_2光催化效率的途径第23-25页
        1.4.1 贵金属沉积第23页
        1.4.2 半导体复合第23-24页
        1.4.3 表面光敏化第24-25页
        1.4.4 离子掺杂第25页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5-27页
    1.6 论文的主要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4页
第二章 N掺杂钛酸盐/锐钛矿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4-62页
    2.1 引言第34-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9页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36-37页
        2.2.2 实验制备流程第37-38页
        2.2.3 光催化活性研究第38-39页
    2.3 结果讨论第39-56页
        2.3.1 制备方法对产物物理特性以及光催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第39-46页
            2.3.1.1 制备方法对样品晶型的影响第39-41页
            2.3.1.2 制备方法对样品织构特性的影响第41-42页
            2.3.1.3 制备方法对样品表面形貌的影响及机理探究第42-44页
            2.3.1.4 FT-IR分析第44-45页
            2.3.1.5 光催化活性对比分析第45-46页
        2.3.2 制备体系pH对钛酸盐/锐钛矿复合材料的影响研究第46-56页
            2.3.2.1 体系pH对产物晶型的影响第47-48页
            2.3.2.2 体系pH对产物织构特性的影响第48-50页
            2.3.2.3 制备体系pH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50-52页
            2.3.2.4 表面和结构化学组成分析第52-53页
            2.3.2.5 体系pH对产物光响应特性的影响第53-54页
            2.3.2.6 光催化活性对比分析第54-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第三章 F掺杂TiO_2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62-86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实验部分第63-66页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63-64页
        3.2.2 F掺杂TiO_2纤维的制备第64-65页
        3.2.3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65-66页
    3.3 结果讨论第66-78页
        3.3.1 TFA作为螯合剂对TiO_2溶胶可纺性的影响第66-67页
        3.3.2 TiO_2前驱体溶胶的流变性第67-68页
        3.3.3 热分析(DSC-TG)第68-69页
        3.3.4 FT-IR分析第69-71页
        3.3.5 XPS分析第71-73页
        3.3.6 F掺杂对TiO_2纤维物相结构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第73-74页
        3.3.7 F掺杂对TiO_2纤维表面织构特性的影响第74-75页
        3.3.8 F掺杂对TiO_2纤维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75-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第四章 N-F共掺TiO_2纤维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86-102页
    4.1 引言第86-87页
    4.2 实验部分第87-90页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87-88页
        4.2.2 实验制备流程第88-90页
        4.2.3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90页
    4.3 结果讨论第90-98页
        4.3.1 DADD的添加以及活化温度对产物晶型和粒径的影响第90-92页
        4.3.2 BET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分析第92-93页
        4.3.3 样品表面和结构化学组成分析第93-94页
        4.3.4 混晶结构光吸收性能研究第94-95页
        4.3.5 光催化活性对比分析第95-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6页
    5.1 结论第102-104页
    5.2 展望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108-10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笞辩情况表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荒野与暴力:文化地理学视阈下的《血色子午线》研究
下一篇: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工作记忆训练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