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2 简要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1.1 融资平台公司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1.2 风险管理框架 | 第1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财政分权理论 | 第15-16页 |
2.2.2 融资理论 | 第16页 |
2.2.3 债务危机理论 | 第16-17页 |
2.2.4 债务风险评价体系 | 第17-18页 |
2.3 债务风险评价方法选取 | 第18-19页 |
3 国内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识别 | 第19-28页 |
3.1 债务风险宏观影响因素识别 | 第19-21页 |
3.1.1 宏观经济环境 | 第19-20页 |
3.1.2 国家法规政策 | 第20-21页 |
3.2 债务风险中观影响因素识别 | 第21-24页 |
3.2.1 地方资源环境 | 第21页 |
3.2.2 地方制度环境 | 第21页 |
3.2.3 地方信用环境 | 第21-24页 |
3.3 债务风险微观影响因素识别 | 第24-27页 |
3.3.1 公司经营管理 | 第24-25页 |
3.3.2 公司财务状况 | 第25-26页 |
3.3.3 公司声誉及重要性 | 第26-27页 |
3.4 章节小结 | 第27-28页 |
4 G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评价 | 第28-39页 |
4.1 G融资平台公司概况 | 第28-30页 |
4.1.1 基本情况 | 第28页 |
4.1.2 地区发展贡献 | 第28页 |
4.1.3 发展规划 | 第28-29页 |
4.1.4 主营业务情况 | 第29页 |
4.1.5 财务状况 | 第29-30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G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 | 第30-39页 |
4.2.1 指标选取 | 第30-31页 |
4.2.2 债务风险评语集 | 第31页 |
4.2.3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分配 | 第31-35页 |
4.2.4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 第35-36页 |
4.2.5 评价结论 | 第36-37页 |
4.2.6 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5 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的对策研究 | 第39-44页 |
5.1 国家层面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对策 | 第39-40页 |
5.1.1 理顺中央地方财事关系,加强债务限额管理 | 第39页 |
5.1.2 规范现有融资渠道,鼓励市场化融资途径 | 第39-40页 |
5.1.3 摸清家底,构建债务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 第40页 |
5.2 地方层面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对策 | 第40-42页 |
5.2.1 规范政府举债主体方式,严控举债规模 | 第40-41页 |
5.2.2 弄清公司运行情况,推进转型改革 | 第41页 |
5.2.3 完善评价制度,加强绩效考核 | 第41页 |
5.2.4 建立经常性审计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 第41-42页 |
5.3 企业层面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对策 | 第42-44页 |
5.3.1 完善企业制度,推动转型升级 | 第42页 |
5.3.2 提高营运能力,创新发展道路 | 第42-43页 |
5.3.3 提高防范意识,申报财务信息 | 第43-4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附录一 | 第45-48页 |
附录二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