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0-13页 |
| 1.2.1 学科交叉特征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 2 学科交叉特征的概念与识别 | 第14-18页 |
| 2.1 学科交叉特征的概念 | 第14页 |
| 2.2 学科交叉结构特征 | 第14-15页 |
| 2.2.1 学科类别交叉特征 | 第14页 |
| 2.2.2 学术期刊交叉特征 | 第14-15页 |
| 2.2.3 主题交叉特征 | 第15页 |
| 2.2.4 人员交叉特征 | 第15页 |
| 2.3 学科交叉演化特征 | 第15-16页 |
| 2.3.1 学科交叉程度演化趋势的识别 | 第15页 |
| 2.3.2 学科融合与分化演化趋势的识别 | 第15-16页 |
| 2.4 学科交叉特征识别指标的遴选 | 第16-18页 |
| 2.4.1 亲缘性指标 | 第16页 |
| 2.4.2 群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指标 | 第16页 |
| 2.4.3 学科多样性指标 | 第16-17页 |
| 2.4.4 学科影响力指标 | 第17-18页 |
| 3 关键共现分析方法的遴选 | 第18-26页 |
| 3.1 共现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18页 |
| 3.1.1 共现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 3.1.2 共现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8页 |
| 3.2 共现分析方法的操作过程和数据来源 | 第18-23页 |
| 3.2.1 共现分析方法的操作过程 | 第18-19页 |
| 3.2.2 共现分析方法的数据来源 | 第19-23页 |
| 3.3 学科交叉特征研究识别应用的共现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 3.3.1 学科类别交叉特征识别——学科共类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3.3.2 学术期刊交叉特征识别——期刊共引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3.3.3 主题交叉特征识别——共词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3.3.4 人员交叉特征识别——作者共现分析 | 第24-26页 |
| 4 学科交叉特征识别案例分析——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 | 第26-68页 |
| 4.1 生物医学工程及其在现存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 第26-27页 |
| 4.1.1 生物医学工程的定义 | 第26页 |
| 4.1.2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外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 第26页 |
| 4.1.3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内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 第26-27页 |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式 | 第27-31页 |
| 4.3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交叉结构特征的识别 | 第31-57页 |
| 4.3.1 基于学科共类分析的学科类别交叉特征识别 | 第31-40页 |
| 4.3.2 基于期刊共引分析的学术期刊交叉特征识别 | 第40-43页 |
| 4.3.3 基于共词分析的主题交叉特征识别 | 第43-49页 |
| 4.3.4 基于作者共现分析的人员交叉特征识别 | 第49-57页 |
| 4.4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交叉演化特征的识别 | 第57-65页 |
| 4.4.1 学科融合与分化趋势的识别 | 第57-65页 |
| 4.4.2 学科交叉程度演化趋势的识别 | 第65页 |
| 4.5 四种关键共现分析方法在学科交叉特征识别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 第65-68页 |
| 4.5.1 学科共类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65-66页 |
| 4.5.2 期刊共引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66页 |
| 4.5.3 共词分析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66页 |
| 4.5.4 作者共现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66-67页 |
| 4.5.5 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