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的途径:内省和他人反馈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自我认识概述 | 第9-10页 |
1.2 自我认识的途径 | 第10-14页 |
1.2.1 通过内省认识自我 | 第10-12页 |
1.2.2 通过他人认识自我 | 第12页 |
1.2.3 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及相关的ERP研究 | 第12-14页 |
1.3 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不对称 | 第14-16页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 第16-19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6页 |
2.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3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2.3.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3 实验一认识自我的主要途径:他人反馈的作用 | 第19-27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3.2 方法 | 第19-21页 |
3.2.1 被试 | 第19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3.2.3 实验程序和任务 | 第19-20页 |
3.2.4 ERP记录 | 第20-21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3.3 结果 | 第21-24页 |
3.3.1 行为结果 | 第21-22页 |
3.3.2 脑电结果 | 第22-24页 |
3.4 讨论 | 第24-27页 |
4 实验二特质的可观察程度对自我认识的影响 | 第27-32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4.2 方法 | 第27-29页 |
4.2.1 被试 | 第27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4.2.3 实验程序和任务 | 第27-28页 |
4.2.4 ERP记录 | 第28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4.3 结果 | 第29-30页 |
4.3.1 行为结果 | 第29页 |
4.3.2 脑电结果 | 第29-30页 |
4.4 讨论 | 第30-32页 |
5 实验三积极情绪对自我认识的影响 | 第32-37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5.2 方法 | 第32-33页 |
5.2.1 被试 | 第32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5.2.3 实验程序 | 第32-33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5.3.1 情绪启动检验 | 第33-34页 |
5.3.2 评价自我的符合程度 | 第34-35页 |
5.4 讨论 | 第35-37页 |
6 总讨论与结论 | 第37-40页 |
6.1 总讨论 | 第37-39页 |
6.2 结论 | 第39-40页 |
7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第40-41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40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