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31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0-17页 |
一、历史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 | 第13-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相关史料及学术史回顾 | 第17-27页 |
一、相关史料依据 | 第17-2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20-27页 |
三、可行性分析 | 第2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相关思路及方法 | 第27-31页 |
一、研究的相关思路 | 第28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29页 |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一章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编纂 | 第31-73页 |
第一节 黑龙江方志的产生与发展 | 第31-38页 |
一、方志的产生 | 第31-35页 |
二、黑龙江方志的产生 | 第35-36页 |
三、黑龙江方志的发展 | 第36-38页 |
第二节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分类述评 | 第38-67页 |
一、省志类文献 | 第39-54页 |
二、府、厅、州、县、乡土志类文献 | 第54-67页 |
第三节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纂修者 | 第67-73页 |
一、私撰作者群 | 第68-71页 |
二、官修作者群 | 第71-73页 |
第二章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内容 | 第73-135页 |
第一节 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情况的记载 | 第73-87页 |
一、索伦三部 | 第77-80页 |
二、赫哲 | 第80-81页 |
三、满洲 | 第81-82页 |
四、蒙古 | 第82-84页 |
五、其他少数民族 | 第84-85页 |
六、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对黑龙江地区建置沿革的记载 | 第87-107页 |
一、简述清以前黑龙江之建置 | 第88-91页 |
二、清时期黑龙江的建置 | 第91-104页 |
三、黑龙江地区清时期疆域四至的整体变化 | 第104-107页 |
第三节 对黑龙江地区山川的记载 | 第107-114页 |
一、黑龙江地区的主要山脉 | 第108-110页 |
二、黑龙江地区的水系 | 第110-114页 |
第四节 对黑龙江地区经济、贸易的记载 | 第114-126页 |
一、贡赋情况 | 第115-118页 |
二、农林牧渔 | 第118-122页 |
三、手工业及商业贸易 | 第122-126页 |
第五节 对黑龙江地区社会生活的记载 | 第126-135页 |
一、衣食住行 | 第126-129页 |
二、文化生活 | 第129-130页 |
三、风俗 | 第130-132页 |
四、宗教信仰 | 第132-134页 |
五、气候 | 第134-135页 |
第三章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特征 | 第135-161页 |
第一节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阶段特征 | 第135-139页 |
一、康熙时期 | 第135-137页 |
二、嘉庆十五年(1810)至光绪十五年(1889) | 第137-138页 |
三、光绪十七年(1891)至清末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地域特征 | 第139-146页 |
一、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 | 第140-143页 |
二、特有的中俄交往 | 第143-146页 |
第三节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撰修特征 | 第146-157页 |
一、州县志多而通省志少 | 第146-148页 |
二、私撰方志逐渐向官修志书过渡 | 第148-150页 |
三、体裁灵活多变,资料详实客观 | 第150-157页 |
第四节 黑龙江方志文献的版本与流传特征 | 第157-161页 |
一、黑龙江方志文献的版本特征 | 第157-159页 |
二、黑龙江方志文献的流传特征 | 第159-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3页 |
附录 | 第173-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著作情况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