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22页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9-22页 |
1.2.1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2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2.1 抑郁症及其分类 | 第22-24页 |
2.2 抑郁症临床诊断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2.3 抗抑郁药物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2.3.1 化学药物 | 第26-28页 |
2.3.2 天然药物 | 第28-30页 |
2.3.3 中药复方 | 第30-31页 |
2.4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2.4.1 单胺类神经递质学说 | 第31页 |
2.4.2 神经内分泌系统 | 第31-32页 |
2.4.3 炎性细胞因子 | 第32页 |
2.4.4 代谢组学 | 第32-33页 |
2.4.5 信号转导通路 | 第33-35页 |
2.4.6 代谢网络调控 | 第35-36页 |
2.5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1H NMR血清代谢组学的FFCGF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第38-5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3.1.1 药品与试剂 | 第38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38-39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3.2.1 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萃取组分的制备 | 第39页 |
3.2.2 大鼠CUMS抑郁模型的复制和样本采集 | 第39-41页 |
3.2.3 血清~1H NMR的备样、检测条件及图谱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2-49页 |
3.3.1 血清~1H NMR代谢组学分析 | 第42-45页 |
3.3.2 实验各组血清~1H NMR代谢轮廓PCA分析 | 第45-48页 |
3.3.3 各给药组对血清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9-53页 |
第四章 基于cAMP信号转导通路的FFCGF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第53-69页 |
4.1 FFCGF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cAMP信号转导通路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53-56页 |
4.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3页 |
4.1.2 大鼠海马组织中总蛋白的测定方法 | 第53页 |
4.1.3 大鼠海马组织中cAMP水平的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4.1.4 大鼠海马组织中PKA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54页 |
4.1.5 统计学分析 | 第54页 |
4.1.6 结果 | 第54-56页 |
4.2 FFCGF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p-CREB和BDNF水平的影响 | 第56-59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6页 |
4.2.2 大鼠海马组织中总蛋白的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4.2.3 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57页 |
4.2.4 大鼠海马组织中p-CREB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57页 |
4.2.5 统计学分析 | 第57-58页 |
4.2.6 结果 | 第58-59页 |
4.3 FFCGF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PKA、BDNF、TrkB和CREB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9-66页 |
4.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9-60页 |
4.3.2 海马组织中总RNA的提取 | 第60页 |
4.3.3 总RNA浓度的测定 | 第60页 |
4.3.4 逆转录合成cDNA | 第60-61页 |
4.3.5 Real Time-qRT-PCR | 第61-62页 |
4.3.6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4.3.7 结果 | 第62-66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基于炎性细胞因子的FFCGF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第69-76页 |
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5.2.1 大鼠血清中总蛋白的测定方法 | 第69页 |
5.2.2 大鼠血清中IL-1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5.2.3 大鼠血清中IL-6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70页 |
5.2.4 大鼠血清中PGE2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70页 |
5.2.5 大鼠血清中COX-2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70页 |
5.2.6 统计学分析 | 第70-7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1-74页 |
5.3.1 血清中IL-1的含量 | 第71页 |
5.3.2 血清中IL-6的含量 | 第71-72页 |
5.3.3 血清中PGE2的含量 | 第72-73页 |
5.3.4 血清中COX-2的含量 | 第73-74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6页 |
6.2 全文结论 | 第76页 |
6.3 展望 | 第76-77页 |
6.4 学习心得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93-94页 |
承诺书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