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1 制诰 | 第11-20页 |
1.1 制诰 | 第11-16页 |
1.1.1 制书概念界定及渊源流变 | 第11-14页 |
1.1.2 诰命概念界定及渊源流变 | 第14-16页 |
1.2 相关文体之辨析 | 第16-20页 |
1.2.1 诏书 | 第16-17页 |
1.2.2 手诏 | 第17-18页 |
1.2.3 册书 | 第18-20页 |
2 苏轼制诰 | 第20-36页 |
2.1 苏轼制诰创作背景 | 第20-21页 |
2.2 苏轼制书 | 第21-24页 |
2.2.1 文书体式 | 第21-23页 |
2.2.2 行文特点 | 第23-24页 |
2.3 苏轼诰命 | 第24-31页 |
2.3.1 文书体式 | 第24-26页 |
2.3.2 行文特点 | 第26-27页 |
2.3.3 苏轼诰命分类 | 第27-31页 |
2.3.3.1 文武官迁改职秩 | 第27-29页 |
2.3.3.2 内外命妇除授 | 第29-30页 |
2.3.3.3 封叙 | 第30-31页 |
2.3.3.4 赠典 | 第31页 |
2.4 苏轼制诰思想 | 第31-36页 |
2.4.1 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 | 第32-34页 |
2.4.2 农末俱利的商业思想 | 第34-36页 |
3 苏轼制诰艺术特色 | 第36-51页 |
3.1 骈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 | 第36-39页 |
3.2 用典自如比喻切事 | 第39-45页 |
3.3 情感真挚富有趣味 | 第45-47页 |
3.4 鲜明的人物形象 | 第47-49页 |
3.5 风格多样表达得体 | 第49-51页 |
4 苏轼制诰创作对前人的继承、与同时代大家的比较及影响 | 第51-57页 |
4.1 对前人的继承 | 第51-53页 |
4.1.1 陆贽 | 第51-52页 |
4.1.2 元稹 | 第52-53页 |
4.2 与同时代制诰大家的比较 | 第53-55页 |
4.2.1 欧阳修 | 第53-54页 |
4.2.2 王安石 | 第54-55页 |
4.3 苏轼制诰对后世影响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