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言 | 第8-13页 |
一、王阳明的军事活动 | 第13-29页 |
(一) 早期与军事相关的活动 | 第14-16页 |
1. 出游居庸关与研习兵法 | 第14-15页 |
2. 督造威宁伯王越墓 | 第15页 |
3. 疏陈边务“八事” | 第15-16页 |
(二) 平定南赣 | 第16-21页 |
1. 讨大帽山之“贼” | 第17-18页 |
2. 平大庾、横水、左溪、桶冈 | 第18-20页 |
3. 讨浰头“贼” | 第20-21页 |
(三) 平定宁王叛乱 | 第21-26页 |
1. 宁王叛乱后战局的分析 | 第22-23页 |
2. 王阳明平定叛乱的过程 | 第23-26页 |
(四) 平广西“盗” | 第26-29页 |
1. 平定思恩、田州“叛乱” | 第26-27页 |
2. “剿灭”断藤峡及八寨“盗匪” | 第27-29页 |
二、王阳明的军事思想 | 第29-43页 |
(一) 战争观 | 第29-30页 |
(二) 军队建设 | 第30-34页 |
1. 选用精兵注重训练 | 第30-31页 |
2. 严明军纪赏罚有度 | 第31-32页 |
3. 选将任能注重德行 | 第32-34页 |
(三) 作战战略 | 第34-39页 |
1. “剿抚”并用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34-35页 |
2. 攻心为上重视心理战的作用 | 第35-36页 |
3. 灵活指挥善于用谋略制胜 | 第36-38页 |
4. 兵贵神速出其不意则攻其不备 | 第38-39页 |
(四) 战前与战后的地方建设 | 第39-43页 |
1. 十家牌法 | 第39-40页 |
2. 兴办社学 | 第40-41页 |
3. 实行乡约制度 | 第41-42页 |
4. 设立新郡县 | 第42-43页 |
三、王阳明军事活动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 第43-48页 |
(一) 王阳明军事活动的影响 | 第43-45页 |
1. 平定“民乱”的影响 | 第43-44页 |
2. 平定宁王叛乱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二) 王阳明军事思想的影响 | 第45-48页 |
1. 对明代正德、嘉靖以后以戚继光为代表军事思想的影响 | 第45-46页 |
2. 对中国近代以曾国藩为代表军事思想的影响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