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地下水补给 | 第14-15页 |
1.2.2 流域降雨—径流水文过程示踪 | 第15-16页 |
1.2.3 二端元径流过程分割 | 第16-18页 |
1.2.4 径流过程分割模型发展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3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0-23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4-27页 |
2.4.1 降雨强度和降雨量 | 第24页 |
2.4.2 水样的同位素测定 | 第24-25页 |
2.4.3 水样的化学成分测定 | 第25页 |
2.4.4 土样含水量测定 | 第25-26页 |
2.4.5 土壤颗粒组成测量 | 第26页 |
2.4.6 土样以及高矿化度水样真空抽提 | 第26页 |
2.4.7 土壤样品~3H测定 | 第26-27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2.5.1 氚峰值示踪法 | 第27-29页 |
2.5.2 ~3H峰值深度的确定 | 第29页 |
2.5.3 数理统计分析 | 第29页 |
2.5.4 二端元径流分割模型 | 第29-30页 |
2.5.5 降水输入成分处理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坡地地下水补给 | 第32-41页 |
3.1 研究区坡地土壤剖面含水量和质地分布 | 第32-34页 |
3.2 研究区坡地地下水补给量 | 第34-37页 |
3.2.1 根系活跃层 | 第34-35页 |
3.2.2 园则沟小流域氚峰值深度 | 第35-37页 |
3.3 地下水补给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3.4 区域地下水补给控制因子 | 第38-41页 |
3.4.1 区域间(王东沟和园则沟)地下水补给差异比较 | 第38页 |
3.4.2 氚运移机制 | 第38-39页 |
3.4.3 平地和坡地的地下水补给比较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利用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示踪小流域降水—径流过程 | 第41-59页 |
4.1 溪水补给端元示踪剂浓度变化 | 第41-48页 |
4.1.1 小流域地下水的时空变异性 | 第41-43页 |
4.1.2 水文过程中降水和溪水同位素历时变化 | 第43-48页 |
4.2 二端元水文过程分割 | 第48-52页 |
4.2.1 ~2H示踪的二端元径流分割模型 | 第48-49页 |
4.2.2 Cl~-、SO_4~(2-)示踪的二端元径流过程分割 | 第49-52页 |
4.3 小流域径流机制及水文过程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4.3.1 老水对径流的贡献 | 第53-54页 |
4.3.2 不同降雨事件下事件降水对溪水贡献 | 第54-55页 |
4.3.3 土壤对径流成分的影响 | 第55页 |
4.4 径流划分过程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55-59页 |
4.4.1 降水输入的计算方法的不确定性误差 | 第55-56页 |
4.4.2 溪水的空间变异性 | 第56-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